未经修饰的人生才是美丽的。

——再看《人生是美丽的》

今天中午吃饭,跟几个人谈到最近上映的《环太平洋》,又谈到《圣斗士星矢》。我说《环太平洋》这样的电影看得人很纠结,从最开始看就知道结尾。公司前台很不屑的看我一眼,说她童年时候看《圣斗士星矢》,最初她还为了剧情每天紧张的要命,慢慢的她懂得了其实不到最后一集圣斗士们都不会死的,于是她突然就release了,从那之后就再也没有担心过。

可是我们的生活不会是如此,不到此情此景,一个人似乎都无法去完全揣摩内心状态的变化,更何况从最初就去预知人生是否就是美丽的。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文佳佳说,「那是那种叫做编剧的人不怀好意的瞎编。」所以周遭的朋友们对于《人生是美丽的》这部电视剧的吐槽主要集中在,这也太不真实了吧?怎么会那么多美丽的人生都集中发生在一家子之中?

不过吐槽归吐槽,当我前几周突然间病倒的时候,还是真的幸亏有这样的「鸡汤」电视剧来滋润我玻璃的心。家庭剧是具有这样的威力的,尤其是在一个人病倒了无人问津的时候,每每想到并不远的家,总是让人异常想家。也只有在生病的时候,强大的好胜的心才想要钻进温柔乡,只盼着母亲的疙瘩汤和奶奶熬上一整个下午的红枣南瓜小米粥。

电视剧从一定程度上渗透着导演的世界观,除了必须照顾到的商业因素之外(比如照顾到不同细分市场的受众,在不同的阶段源源不断的提供刺激点等),电视剧本身就是用语言、文化来进行的表演。除了韩国传统的家庭因素之外,《人生是美丽的》还大胆的加入了长孙杨泰燮的出柜过程,以制造强烈的戏剧冲突,从而也吸引更广的观众层。编剧金秀贤还曾经编剧过曾经央视的《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可谓是冗长的家庭类型韩剧编剧之代表。《人生是美丽的》在韩国SBS首播时,虽然有几周曾经创下较高的收视率,但是整体上表现平平,无法再创《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的辉煌。

在养病期间,我开始第二次看这部长达63集的韩剧,并且决定写下第二篇关于这部电视剧的评论。

少小离家,从高中时期就开始住校,我离开家的日子已经不少了。但是其实我也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中国中部家庭的长孙,在特殊的家族活动中有特定的不可取代的地位,家里的弟弟们统统叫我「哥」或者「大哥」,即使我很少跟他们见面,但是在「哥」这个字前面没有名字作为前缀的,只有我一个人。爷爷奶奶也经常给弟弟妹妹们灌输这样的观念:这个人是你们的老大,是我们家的顶梁柱。

同志支线的主角杨泰燮跟我一样,就是那个韩国济州岛传统农家的长孙,何况,他还异常优秀,曾经在首尔念书,现在是内科医生,应该是家中最有光环的一个人。可是在这样一个被寄予厚望又罩着如此光芒的「长孙」,却是一个gay。戏剧冲突来源于此。在对「长孙」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一家人都采取了比较宽容、逆市的做法,就连家中的最重要的掌权者奶奶都允许弟弟杨浩燮先于哥哥结婚。

我在看的时候,更多在想,如果我现在在家乡跟父母以及家族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那么我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曾经跟一个北京籍的师姐算过,我问她每周大概因为家庭的原因要付出的时间大概有多少,结论是一周最少有20个小时(包含每周末去看望爷爷奶奶以及外公外婆的时间)。然后我拿这20个小时干了什么呢?也许只是逡巡在办公室或者游泳池不愿意回家,其实也并没有真的把这20小时干什么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因为我大多数的时间都不在家,因此本来应当我承担的很多责任都被省去了。但是那些事情并不是就不去做了,他们可能更多的被父亲以及我的弟弟妹妹们帮忙做了。

也因此,我的生活和我父母一辈以及仍旧留在家乡的朋友完全不同。事实上,自从我离家之后,我就从我的家庭结构之中剥离出来了,我能参与的家庭事务、仪式,并不多。2011年爷爷80大寿,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婚礼,父母都怕干扰我学习生活,没有通知我。就在长时间的缺席之中,我成了家庭里面隐形的存在,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出现,其他的时间我没有付出「时间」与「精力」来给家庭以及亲缘关系,同时我也很少有机会享受家庭以及亲缘关系的温暖。

《人生是美丽的》是一部亲情分为浓厚的家庭剧。在这部电视剧中我看到我自己缺席的那些场景,那些本来应该由我这个长孙承担的责任以及事无巨细的家庭事务,是我对家人的亏欠。

奶奶和爷爷的故事编剧有交代一些线索。在朝鲜战争时期,韩国男人多数都战死了,因此凡是活的、男的、还有一些能力的,三妻四妾在当时的济州岛是正常的。爷爷在那个时期离开了「脏糠之妻」的奶奶,留下三个儿子,去跟其他的女人一起生活并且有了子女,然后在晚年垂暮,被小老婆赶回「糟糠之妻」这里。

老爷子也许是曾经风光过呢,有过一些财产,有过不少土地,但是回到奶奶这里的时候,也许只剩下那些给「糟糠之妻」买金首饰的钱。穷光蛋的样子离开,穷光蛋的样子回来,像是人从出生到去世的过程之简化。

对于这段历史,从我个人的理解,更多是无奈。大叔叔杨专务是三兄弟之中读书最多也是成就最高的人,他对父亲似乎从未接受过,他坚定的站在母亲的一边来怨恨父亲。但是大哥和小叔叔却对父亲的感情没有那么强烈,他们更多的是站在「毕竟还是父亲」的角度来接纳父亲。

这里有一个悖论。往往我们想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来审问爷爷,说你怎么在年轻的时候可以不忠于婚姻不忠于爱情。但是每每想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所处的拐点使得这样的事情成为「平常事」,我们甚至会觉得这些事情多了一点「合法性」。

奶奶的内心世界也许没有人能够体会。从杨专务那里,他似乎更加为母亲鸣不平,却对母亲愿意再度接纳父亲并无反对。而奶奶似乎对一切早有预感,从爷爷回来,到爷爷身体情况的变化,奶奶是在用一生的怨恨与岁月抗衡。她说,如果不是菩萨她是不可能再度接受爷爷的。但是可以看到奶奶心里面的宽和。在艰苦和操劳的岁月里面,她已经将自己训练成一个看起来脾气古怪甚至有点刁钻泼辣的女人了——一个丈夫离开自己的女人带着三个儿子生活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呢?从我们后来看她对媳妇巧施苦肉计就可以知道,奶奶是一个情商很高并且懂得政治手腕的人,她的性格蛮横无理背后透露着她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不得不变成这样的无奈。

她终于接纳已经开始走向生命末路的爷爷,也是在给自己的年轻岁月一个交代,从她的行动我们可以看到她多么细腻,内心多么宽容,同时又多么怨恨多么放不下。然而放不下一切皆是罪孽,放下却可以感恩人生。

这种挣扎、悲悯与宽容,是本剧最具美学色彩的一条支线。

接着让我来说说宇宙最坚强最伟大的金敏才女士。

电视剧最初的呈现的是他们夫妻和乐、体谅的故事,真是让人艳羡的佳偶。虽然我们最初就知道这是一对再婚夫妇,但是并不知道背后的故事。后来我们知道,男方的老婆,即泰燮的母亲是因病去世的,但是在前半部分对于模范母亲金敏才女士离婚的原因却只字不提。

在长孙泰燮出柜风波之后,编剧终于有想要交代一下金敏才女士的故事。金敏才女士是首尔人,曾经跟有名的记者谈恋爱,爱的死去活来;后来才发现自己的爱人已经结了婚,而自己当时已有身孕。爱人的原配是家族联姻,因此全家人开始拆散他们俩,最终金敏才女士出局,加到了济州岛。对于为何选择忠实老师的杨爸爸,她说当时就在几个对象之中选择一个姓杨的,因为不想让自己的女儿改姓或者受冷眼。她一定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随便选的男人,竟然像是中了奖。

对于金敏才女士内心的伤,体现的方式是组织女儿去见自己生身父亲最后一面。她每次看到前夫妹妹打来的电话,脸总是一沉。然而她最终还是决定跟自己现在的丈夫一起去首尔见曾经的恋人。这一场戏也是整部戏之中比较悲情的。她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设,怯生生的走向病房,然后两个人像是久别的平常朋友,平时嚣张的气焰消散,看这场戏的时候,我真心觉得好像病房里面的两个人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当他们以中年甚至迟暮的样子出现在彼此面前的时候,更像是要对彼此清算。时间一下子就倒回到当时了。可是两个人没有互相指责,甚至没有埋怨,寥寥数语就结束了会面。一个人如果应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不具备并且从来也不曾有过去改写岁月的能力,还有什么比寥寥的几笔更丰富的表达呢?

看到这里我才明白原来看起来强势、坚强、乐观的金敏才女士,原来在心底里藏着永远都不会愈合的伤。那么,她怎么看待「爱情」和「亲密关系」呢?

她曾经深深爱过,但也因此伤痕累累。这个强势的事业小成的女性也有过青春纯真的爱情,也曾经怨恨过。她后来的丈夫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也许从各方面的资质来看都不如曾经的恋人,但是这个男人给了她宽容和耐心,也给了她一个温暖的家。一方面是少年时期憧憬的浪漫爱情,一方面是靠谱踏实过日子的男人,在她也当了婆婆之后,她也许会对「爱情」与「亲密关系」的看法有较大的改变,而且是在具体的人生阶段、生活状态之下自然而然的流动,不论她如何去评价自己的变化,我们都必须承认,在后面一段关系之中,尽管她承担的更多,但是她其实更加幸福。那个几百平米的院子就是她最重要的舞台,而每个人不过是在寻找自己那一寸踮起脚尖的地方,如此,才能撬起世界的重量。

在她之后的人生,一直在试图做一个好媳妇儿,这个媳妇儿是一个「再婚」的媳妇儿,她就要付出更多。她要讨好刁蛮的婆婆,要博得前妻儿子的信任,还要照顾两个不懂事又爱找事儿的小叔,何况自己还有带来的女儿与新生的一双儿女;同时,她还有自己的事业,她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料理专家,在电视台有固定的节目,每年都会出几本书。周旋在各种社会角色之间,并且每一个还要当好,确实是不简单的。

因此金敏才女士的刻画也是相当入骨,当然她的感情故事若是细细斟酌,也会让我们顿感悲凉。从首尔看前夫回到家里之后,她一下子就病倒了,然后我们的感觉是整个家就塌了。每个家里面都会有金敏才这样的女性作为脊梁,而且若是不倒下,很难意识到她们的重要之处。

在第二次看这部63集的电视剧的时候,我有选择性的将同志支线跳过去了。在我看来,那样的爱情太过美好,以至于这样的事情永远都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每当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我反而觉得我自己完全被这部电视剧给排除出去了,我并不能找到跟电视剧的接入点。

《人生是美丽的》在同志支线的设计上,最大的目标是设定戏剧冲突。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其中,泰燮与母亲、父亲的人取得和解,敬修与家人取得和解,都是重要的泪点段落;而在快要结尾的时候,连年迈的奶奶都接受了这件事情。

但是在服务整体剧情之外,我想编剧也是为了能为同志群体正名,希望主流社会能客观看待这个人群。因此在人物角色的设定上,泰燮是医生,敬修是摄影师兼大学老师,两个人简直就是完美couple,同时在两个人的关系之中基本上没有出过什么大问题,更不涉及实质性的出轨、信任等问题,像敬修的母亲形容敬修那样,敬修是「完美的像画儿一样的人」。泰燮和敬修的感情也是如此,他们也如同官方的范本那样,却并不真实,甚至有点过分矫饰,或者只是广大腐女们会热爱这样的剧情。

其他人也是如此。我想这一家人简直就是韩国家庭之典范,每个人都活得勤奋踏实恪守本分,毫无越矩之嫌。由此来宣扬这样一种「美丽」的人生观,好像并不合时宜,也并不恰当。我看来,人生之「美丽」不应仅存在于被矫饰,而是去认真踏实的去过人生,哪怕在某一个阶段充满艰险,甚至发现人都不可信任,都好过掩耳盗铃。人生之「美丽」应当在于真实,不论在这样的真实背后是温暖还是残忍。

不过单纯从电视剧呈现的人生来看,这样一种人生是在一个大家庭之中度过的人生,每个人都为了维护那个大家庭的正常运转要付出很多的时间与精力,然而每个人也在这个大家庭之中找到一个唯一的自己的位置,各得其所。当研珠嫁入他们家之后,金敏才妈妈马上就病倒了,对她来说,是终于可以将重担卸下来交给其他人。可以看到,研珠确实会是这样一个大家庭的非常好的人选。然后这个大家族才能正常运转下去。

尽管各条支线各有精彩,各自代表着「美丽」和「艰难」的人生路,然而他们回到那个大家族聚居的院子,又像是回到了各自的岗位上,在大家族的庇荫下生活、繁衍,延续他们的「美丽」人生。

0813寄不出的信。

六年

我还记得考研的阶段,我经常半夜坐在空荡荡的客厅里面敲击键盘。写的字大都与你有关,经常一边写一边哭。那时候我22岁,还没做好准备学会「生离」,就要开始硬生生的学习「死别」。我想老天爷一定是高估了我的能力,因此才在我人生最糟糕、低潮的一年要学习那么多事情,以至于我甚至都觉得我都没有任何时间去思考放弃。那时候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撑下去,等把目标达到了再去想是不是要放弃。

那时候我真的是觉得自己已经接近极限了,已经在开始接近自己「人生的边缘」。22岁的我对此战战兢兢,却兴奋异常。于是才会在暴雪的早晨六点多骑自行车摔在积雪里,眼镜已经什么都看不到,心中的信念却是一定要撑下去撑下去——但是再苦的时候都不曾哭过,除了给你写字或者看到你曾经的字,以及拿到通知书的时候,才敢把憋了一年的眼泪流了个痛快。

现在想来,当时自己也有点刻意把那段经历「夸张化」了,不是记忆的方式,而是度过的方式。

不过我感谢那段岁月。那是一段再也追不回的岁月。后来的不仅是我自己,就连我欣赏的人,也变成了勤奋、吃苦、有耐心与低调的人。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懂得。当然,那些曾以为的「极限」以及「人生的边缘」我之后一直在拓展边界,我也没想到原来在「人生的边缘」之外竟然还有「边缘」边缘可寻,这才是之后人生追寻的美感所在。

你走之后,我经常一个人在图书馆四层呆着烤暖气,等阳光晒进来的时候,或者北风呼啸的时候,我都会假装跟你说话。我以为你听得见。

有时候我也会很羡慕你。再过几个月,我就29岁了,而你永远的活在了鲜活的21岁,每当我想起你的时候都是那双明亮的双眼以及明媚的微笑。

20130813,你离开这个世界六年的日子。你在那个世界还好吗?

流年

现在有不少朋友都是因为你认识我的,但是后来我却很少主动提起你,但是朋友们还是经常提到你。比如@四分之三 将我给你写的日志做成了有声版,@smirk 说他再听的时候还是觉得很感动。可是你知道吗?对我而言,想起你和跟你的故事,像是上辈子发生的事情。

比如我们2011年春节在北京见面的地方,我现在经常会出现在同样的地方,有时候也会沿着你的轨迹走向对面,走的时候也会觉得好像有什么记忆在牵引,也是要使劲想才能想起来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事情。

我想我跟他们一样,也成为你和我故事的读者了。我甚至已经无法清楚记起你的脸,但是我会脱口而出我当时写《再见,我最爱的人》里面的句子,关于我以上说的那个场景是这样写的:「我让出这车司机在人大西门门口停着等我,然后我慌张的四处张望。过年期间的西三环萧瑟而安静,我安静的等,眼前忽然想起《北京故事》里面的情结,捍东曾经如何等着蓝宇,我又要如何等待我喜欢的这个人出现在我面前,我们已经两年没见了。然后司机师傅一喊:“是不是那个啊?戴眼镜那个?”我才终于定定神,脑中搜索着他是不是戴眼镜,时间已经让我遗忘了太多的细节。我知道他正在朝我走过来。终于他坐到我的身边,终于他坐到我的对面。然后他下意识的把眼镜摘掉,不敢看我。」

去年收到你从西班牙发来的明信片,除了地址和落款,没有只言片语。再之后我们就没有了联系。去年年底我尝试跟你联系过,不过相信你已经更换了城市。而你再次决定远离我的生活,想必你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尊重你。

偶尔回学校进图书馆,闻到图书馆熟悉的气味,一下子就会被拉回我们在一起的时光,恍若隔世。但是现在我已经不会觉得伤感,我觉得和你的感情是老天爷在我人生低谷给我最亮的那缕阳光,是那段艰难岁月中命运给我最慷慨的馈赠。

前几天以及去年底,分别见了因为你放弃的两段感情的主角。他们分别都问起你的近况,我也只是寥寥数语粗略带过。到现在我还是一个人,我想是不是遇到你和他们两个已经用尽了此生所有的运气;偶尔也会觉得其实是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也许永远都不会准备好。我想我们所有的曾经似乎都是人生的必修课。说实话,即使给我时光机,我也不想回到从前了,虽然现在过的并不好,但是我却更加喜欢现在的我自己。

你呢,现在过的好吗?我想,也许你现在已经结了婚,甚至当了爸爸。没有我参与的人生阶段,希望你过的更加精彩。

对你付出的感情和时间,我无悔,也无憾。

20130813,26岁生日快乐。

留念

小时候总是见你在写字台写啊写,一摞又一摞的白纸写成黑白分明,虽然我在小时候在认定那些纸上面的字写的比内容好看。

昨天你给我打电话,你让我把几本有我名字的书寄回家给你和奶奶。你说你年轻时候总是梦想当作家,没想到儿子倒是很早把名字印在书上。我这才明白,你年轻时的书写无非是后悔当时放弃被推荐上北电的遗憾,其实你也跟我一样,那么想要在更高更广的舞台上书写自己的人生。当时奶奶舍不得你离家,你放弃了;所以你现在才鼓励我尽量往更高更远的地方飞去,尽管你已经完全够不着,甚至看不到,但是你仍旧觉得光荣。

好朋友曾经问我,为什么我很少提到你却经常提到母亲。我想父子之间的关系永远都存在不可调和,而在人的一生中总是不断的在学习。在这点上,我们是平等的。这几年,我们都在尝试去理解对方。虽然我总跟老妈煲电话粥却很少跟你说话,但是听奶奶说我也可以成为你晚年时期最骄傲的事情,我又怎么会不承认,我就是在为了你的那些骄傲而拼命努力,不敢懈怠半分。

这几年你费尽辛苦照顾爷爷奶奶,有能力去协调家族内的种种事物,在家里也对母亲极度体贴,做饭洗衣样样不缺,给我提供一个稳定的大后方;虽然我总是很遗憾为什么没能在我童年时期起就有这样一个爸爸,但是看你今天的样子,仍旧很感动很感恩。那些年,你的孤独你的遗憾并没有人来帮你抚平。

年纪越大越会深刻的体会到自己身上渗透着你和母亲的种种影子,不仅是基因遗传上,就连性格上都是如此;所以我的光荣和失败都是在书写你和妈妈的故事。所以你就别遗憾啦,我比你幸运只是体现在我们生在不同的时代,以及我有你和妈妈这样的父母,我才有机会来做现在的我自己。这是我的幸运。

可是儿子还有一面你和妈妈从来不知道。也许我会很遗憾,我没办法跟你们分享我的另一面;也没机会让你们看到在爱情中顺遂的我,找到那个可以相携一生的人。如果我能有幸找到那个人,你们会稍微对我放心点吗?是不是就不用担心生病了有没有人照顾,衣服即使是丢进洗衣机洗,是不是有一个可以一起洗衣服的人?

现在你和妈妈一天天衰老。这几年我还是特别忙。再等我几年,我一定多点时间陪你们,带你们去看看这个斑斓的世界。妈妈总是说,你经常念叨我,但却不愿意打扰我;我却越发觉得你年纪越大,越像个孩子。

20130813,这是第一次说,爸爸,生日快乐。

出柜(4)

又名:直女网友的不靠谱事件

因为专业的关系,经常会对自己的博客的访客进行一些不完全统计,我本来以为看我博客的人应该会以豆瓣好友以及豆瓣好友的好友们为主。然而我却意外的发现经常在我的博客留言甚至跟我进行邮件来往的人,有不少女生。

对此我有一点意外,但并没有放在心上。即使有人发豆邮跟我要QQ,加了说几句话我也仍旧觉得仅仅是网上的朋友而已,我们大多数凭着小概率的缘分相逢,也许我的些许言语曾经温暖过你的一个端着咖啡发呆的午后,也许你很久之后偶尔想起那段话还是会凭着记忆把这篇文章找出来,但是那一段文字也已经属于你了,并与我无关。

也很难想象,我有一天会跟这些人之中的一些人面对面坐着喝咖啡聊天,像自来熟、人来疯那样的说着看到「察言观色」的前生今世,对着一些文字中模糊的意向进行追问。这样的关系像是久别重逢的好友,也像是没有任何期待与负担的陌生人。

但是我必须承认,即使我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写博客有什么改变,但是当我知道我偶尔的书写温暖到一小撮人,我也还是很臭屁的觉得很满足的,即使我的某个朋友经常会因为我的「煽情」文字对我鄙夷甚至讨伐,我还是乐此不疲的写这个博客。

我因为写博客认识朋友已有先例,但是那时候的博客仍旧藏在柜子里,于是书写大都经过包装,用过分的情绪渲染代替事情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她」或「你」来代替「他」。后来分别见过这两个博友,并也在2012年底跟他们出柜了。以后有时间把这一段也补充记录一下。

去年小夏同学就一直说要认识我。我真的是很冷淡,甚至觉得她在开玩笑。我想不通,一个直女干嘛要认识一个同性恋?这简直,太,没,目的性,了吧!?于是虽然我没有明说,但其实在电脑屏幕面前的我,是真的对着那个要求见面的QQ翻了一个白眼。

可是这一次她认真的询问我能不能把《长进(1)》转载到她的QQ空间,并且在「编者按」中浓墨重彩的做了推荐,还认真的在文中做了标记。除了生活中的好友,我还是第一次如此深刻的体会到一个人对我的博客的重视和喜欢。其实这个时候我也开始好奇,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女生呢?那些我不经意之间写的字,会真的对你有什么影响吗?

后来我开玩笑的说,见面可以,但是要带着送我的蓝朋友作为见面礼。于是她在跑到昌平去她男友会面的间隙,她居然问了自己gay蜜有什么认识基佬的办法,于是装了约炮神器Jack’d开始到处跟昌平的基佬。周六早上我还没醒完全,打开QQ看到一堆截图,这些QQ截图包括她已经说上话的基佬们,还有一些甚至已经要到了微信开始聊。

她:「你好,可以做个朋友么?我是女生,我想给我的gay蜜找个男友。」

嗯,是的,她不知道我的名字,不知道我的长相,根本就不了解我,于是就开始去昌平给我找男友了。于是她也会受到这样的质问:

基佬A:不知道您的目的是什么!但个人认为不靠谱。你刚才说替你朋友找,但是你现在对你朋友一问三不知!刚认识的朋友?

基佬B:你不了解他就直接替他牵线搭桥成功的概率也太低了。再说,豆瓣的人那么多,你凭什么就相信他啊?如果你真想帮他就让他直接联系我好了。

于是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单身的真正原因,行动力太你妹的差了,完全比不上一只直女,突然间对于直女的崇拜犹如一万头草泥马在心中咆哮而过。

我决定见见她。

在北京最热的天气,我最忙的一段时间里面,小夏同学从东南四环穿过半个城市,到中关村来见我。我越想越觉得不合适,于是将见面的地点改在了西北二环西直门。

约在星巴克,告诉她我穿黑色的POLO,但是她到了的时候,仍旧躲在我视线外的一侧,充满不确定以及不在乎的看我是否会接收机。尽管我已经告诉她,我的手机几乎没电了。作为一个经常跟网友见面的基佬,可能没法体会她来见男性网友的紧张。然而她确实是非常紧张。

也没有寒暄,也没有装作非常熟。比如我帮她买了红梅黑加仑,她直接说不喜欢。她说她不喜欢酸的。看吧,这就是网友见面,即使自以为最安全的饮品,还是会出错。她比她在网上的样子冷静矜持多了,看起来倒像是我是她的粉丝。

我跟她说,我觉得星巴克的那个服务生我喜欢,于是我们就开始对着那个男生品头论足。我问她敢不敢帮我去跟他要电话,她显然还是被吓坏了。然后她着急的跟我确认,我的gaydar显示那个男生是基佬的几率有多大,我说大概60%。然后她仔细的算了算,然后说不敢,大概是觉得怕那个男生认为是她想搭讪吧,她女生矜持完全暴露无遗。我呢,则根本没法跟她网上的那个敢作敢当、敢爱敢恨、敢怒敢言的她联系起来,这个时候倒更觉得她就是我的一个生活中的朋友,快乐很简单,畏惧也来的如此轻松实在。

然后我只好忍着离开了星巴克。唉,是啊,我也没有勇气去跟那个男生搭讪要电话啊。活该单身啊!

跟我见面的过程中,她接了三个电话。

第一个来源于她父亲,跟她确认安全。她父亲认为不应该去见网友,更加不应该去建一个男网友。我没有细问「同性恋」是否会让他们觉得这个人不好,没理由的贴上坏人的标签。

第二个来源于她男友。她男友不仅不高兴,甚至直接生气了,开始在电话那边冷暴力。小夏同学紧张坏了。她男友对于「同性恋」和「gay蜜」这样的事情理解无能,于是无边无际的醋意排山倒海而来。

第三个来源于他父亲,父亲需要确认女儿是否已经离开了犯罪现场。我显然已经被定义成不安全人物。

不过据说,她已经跟男友解释清楚了,父母也完全放心了,但是他们应该还是会担心自己纯洁善良的女儿会不会被一个同性恋给带坏。

她认真的跟我说,她觉得她跟我很像,虽然我并不知道是「哪里很像」。

通过读我写的字,你对我的爱情、担心等等有所了解,你甚至大概知道我现在的位置,我的愿望,但是说实话,我对你一无所知。

不过如果真的如同你说的那样,这些啰嗦的文字里面有那么几篇曾经让你很喜欢,伴你度过了一段不太开心的岁月,那我真的是非常感恩。我没想到过,在我未知的时空里,还有这样的相遇。当然我也很感激,你忍受了我的话唠,见证我的成长。虽然我几乎对你一无所知,我还是会努力配得起你对我的那些赞许,那些鼓励。

虽然我并不想承认写博客的大多数时间只是因为我必须为我的生活找一个出口,让黑夜里蔓延的情绪有一个地方可以倾诉,它们对我来说大多都是垃圾;甚至,博客上的我仅仅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文字都经过潜心的修饰,并不一定都代表着真诚,甚至还有取悦你们的成分。可以说,我也在为了成为博客上的这个我,而努力奋斗着。

最后谢谢你,谢谢你在那么多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同性恋」的时候,甚至父母妹妹和男友都明确反对的前提下还是明目张胆、义无返顾穿过偌大的北京来见我,这也是我第一次以一个男同性恋的身份来见一个女网友。

谢谢你愿意做我的朋友。

忘了初衷。

前几天跟硕士同学聊近况,他的一些看法我表示接受无能,他说,「不是我变了,而是我再也找不回当时的状态了。」于是他现在在过着据说是「压力最小」、「效率最高」的生活。谈到爱情、事业、前程的时候,我们似乎都觉得有点犹豫,避而不谈才是心照不宣的默契。

毕业几年间,似乎大家都不愿意去尝试谈谈自己的变化;甚至在谈到这些变化的时候,都搞不清楚是应该为这样的变化开心,还是失落。

在这样的想法似乎是在说:我们应当时刻谨记并提醒我们当时决定上路的时候的初衷,这样才不至于在社会敲打和诱惑之间迷失了方向。然而,大多数的人最终都变成了自己从没有想过会变成的人。事实和预期之间的差距并不仅是初衷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这么简单而已。

如果是前几年的我,我可能质问他,你不觉得你变成了曾经自己最不想变成的那种人了吗?

现在的我则已经不会这样去思考问题。在我心里早就把对错、好坏、是非之间绝对的界限给打碎了,我甚至很遗憾我没有能够更早的抛开「初衷」这样的限制,更早的自在而游刃有余的面对我自己。

看了电影《青春派》,真心没想到居然给看哭了。看完一个人走在半夜空荡荡的中关村,我突然意识到,我之所以被触动,是我发现我确实再也不会有少年时期的心态去面对友情、爱情和前程了。今年是我高中毕业十周年。在这十年间,我所做的事情似乎就是在不断的将友情、爱情和前程这样大的词变得具体,然后将它们撕碎。

曾经我一直认为人的状态是连续的,一个人对待事情的角度和方法是会维持不变的。具体到我的那个硕士同学身上,从前我做梦都想不到这样一个至高无上的「爱情主义者」有一天会变成「爱情游戏的主导者」。

《青春派》里面的好多事情我也做过,但是如今,我不仅不会再去那样做了,我甚至根本没有什么耐心去跟别人说起那些事,偶尔听到也觉得真你妹「矫情」,一笑弃之。如果不是因为看电影,我可能也早已经忘记我自己曾经那么简单、美好、真诚、用心过。我甚至不愿意去承认,那个小心翼翼、简单、美好、真诚、用心的家伙,居然会是我。如果有一天我们能相遇,能说说话,我想应该几乎什么可以聊的。但是,「没有他,就不会有现在的我」。

某豆瓣友邻说,「很多事情人生都只有一次,所以应该珍惜」。所以我有时候我会很怀念那个倔强的不知所措又充满热忱的我,尽管如果我今天如果遇到原来的我,我也不会喜欢。但是我还是对于那样一种状态无比怀念。人生当中忐忑、不安、兴奋的等待很多人和很多事发生的阶段,才会有那样的心情和状态。

之后的人生并不是说就不好。只是游戏规则变了而已。我们之所以经常怀念过去,就是因为「回不去」,就是因为我们「再也不会」。

电影的男主角居然同学在高四一年之间一直尝试练习接受、放弃、旁观。这样的经历我有过。在备考研究生的阶段,我就是这样,不断的吸气、呼气,似乎每天要重复练习的不是专业课政治课和英语,而是接受、放弃、旁观。

心无旁骛并非坐在自习室就可以的,它需要你不断的给自己建设。回想那一段最艰难最黑暗的时间,竟然会觉得无比怀念。因为「回不去」,因为「再也不会」。这样的人生,不论是遇见还是决定去做还是不得不做,都只有一次。

接受,接受失败。你最喜欢的那个人就是不喜欢你,你想得到的任何事情都可能会失败,但是你却不能放弃。

放弃,放弃我执。那个你喜欢却不喜欢你的人,你只能放弃,那些你想得到倾尽全力之后还是得不到的人和事,你必须放弃,断尾生存那样也必须要放弃。

旁观,冷眼旁观。不管是遇到幸运或者不幸,都不要将其夸大从而陷入不断的自恋或者自怨自艾之中,要对自己所处的真是状况有清醒冷静的认识,要有行动能力。

很多年之后你会发现,比起来书本和坐在自习室跟自己打架较劲,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不断练习接手、放弃、旁边以及学会在顺境、逆境中自处,才是真的难的事情。

不会再有结对去食堂吃饭的小伙伴,不会再有抬头就能看见的窗外的蓝天白云。

居然同学在他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就已经懂得了这些,不断的练习、预习、温习生命中的必修课;这些却是在我大学毕业之后的人生里才开始面对的事情。当然我也很庆幸,我没有落下这一课。

居然为了那个女生,本来要考复旦;在失恋之后他自残和伤害他人。在这一站过后,他也可以隐忍的在大年夜给那个女生打电话,当然,这个时候初衷「复旦」已经失去意义,居然可以为了在初衷之外找一个活法,到任何目的地去。

我们都会成为我们不得不成为的人;而此刻,不为了任何人,只为了忠于自己而活。

理解(1)

少年时期语文课老师讲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我还特意注意了一下,嗯,真心是两个男人。这个故事叫做「知音」。

之后的人生似乎就一直在找这么一个「知音」。在以学业阶段作为划分的高中、大学、研究生时期,都总会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少不经事的时候,会把「知音」这样的头衔轻易加给任何相处的还不错的人。稍稍年长甚至觉得很失望,那些「知音」们,怎么就无声无息的消失了呢。

人越长大,越觉得「理解」这样的事情,简直就是自欺欺人。于是每当不小心遇到一个能聊得来的人,不管是爱好一致还是共同喜欢一个生僻的书籍、电影,便如获至宝,然后又渴求在其他的方面你们也能找到「同意」,然后在发现一点点不能容忍的时候,弃之。

再然后发现,当我们向信任的人寻求建议的时候,不管对方多么想要客观公正的给你建议,这个人几乎不可能给你真正有用的建议。大多数的时候是因为他对你的真正处境无法彻底体会。还有时候你会恶毒的发现,所有的人的立场都不会是完全公正的,他给你的建议似乎都是在尝试论证他自己选择的正确性,或者现身说法来告诉你他目前处境的种种失败的来由之处,但是那个原因并不适用于你,于是现身说法的过程变成了吐槽和寻求你的理解,于是你也失去了耐心,在心里默默的骂,靠,老子哪里有心情来抚慰你失败的人生。

失败的人生总是需要相互论证,相互作为论据的。

有建设性能力的人都藏在暗处使着吃奶的劲儿建设自己的人生呢,哪里有空理你。

再再然后,师姐告诉你,「理解这种事,不存在。」

在朋友关系中,亲密关系中,亲缘关系中,上下级关系中,等等各种各样的关系中,似乎每个人都是希望用尽全力使得自己过得更好一点,想让对方「理解」你的前提是,他自己先有一个比较好的处境。

再再再然后,你发现身边的人再也没什么耐心去理解你,你也没什么耐心去理解别人。「理解」的基础简化为一系列的标签,通过标签来理解人,把每个人每件事都框定在一定的符号体系和框架之中。保持「玻璃」感的透明状态,看似亲切,实则冰冷无法亲近。每个人都成了无法入侵的「玻璃」人,胸膛中还要自带一颗「玻璃心」。只有在午夜梦回,或者电影院黑灯瞎火的时候,才敢默默流泪。嗯,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呢,于是我施舍了一点点同情心。

再再再再然后,你发现年少时期爱过的男孩子们对你的所谓「理解」,不过是青春期里面自恋式的美化而已,透过模糊的符号你们得出了丰富的意义,而那些没有说出来的部分你认定是「理解」,现在你觉得也就那样,也许是因为自己当时的理解能力太欠缺,也许是内心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那是每个人人生必经的一个阶段。

可是人生中总有那么几个瞬间,你还是体会到了真正的「理解」,但是也因为你心高气傲不懂爱不懂自己内心真正所求,也把伤透了他们的心。人生轮回,在近而立再有缘分碰到一起的时候,你们都在叹惋为何那时候必须要把事情搞砸当时才觉得爽了,当时若是不搞砸也不会有今天的你们,但是面对茫茫人生,你们也知道,再也回不去了。

回不去的过去,人生再也不会给你一次机会让你重新做一次选择;而未来终究不可期,年纪越大心里其实越清楚「理解」之不可能,可是心里还是会放不下一些执念,似乎这些年的拼命和漂泊就是为了可以熟睡在一个懂你的人身边,在你终于变成了可以「配得上」他的人时候,他早就飞赴新的人生旅程了。人生的最无奈莫过于,生不逢时。他爱你的时候用尽力气你却没茫然无知内心有其他非去不可的追逐;你终于懂了爱他却已经采纳了新的游戏规则,然后告诉你,「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可是你心里并不为他开心,你知道他如此选择只是因为别无选择的无奈,然而,曾经的少年如今眼角已经布满岁月的纹路,「再也回不去了」。

再再再再再然后,你会发现、懂得并接受,其实可以用钞票能解决的了的,都不是问题。然而你们已经渐渐都习惯用钞票去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些解决不了的,就被认定是「无法解决」。自己无法理解的,就是不好的,或者错误的。钞票能解决划为下限,自己认知能力范围的划为上限,并在这个心里舒适区内,直到很远很远的未来。然后用接下来的生命,去验证这个合理范围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