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9 01:01
一
某天我很想去形容一个人对一个城市的依恋感,我突然想起曾经有个博客写过他与上海的情缘。因为曾经经常看,我不需要搜索就可以在地址栏敲出那个博客地址。博客更新的时间停留在了 2010 年,这让我感到难过,但更难过的是,我翻了好多篇,绞尽脑汁,却仍旧找不到线索来寻到那个「形容」。那应该是指短短的一个句子,散落在博主从 2004 年到 2010 年几百篇博客的上百万字的文字中,在某个时刻,它曾那么深刻的击中我,但此刻我如此想找到那个句子重温一遍,却遍寻不得。
今天又重新去翻那个博客之前,前些年,我还经常去找那个博客。但每次都是失望,没有更新。这种感觉很神奇。并不是你熟悉的好朋友去了远方,有一种远观般安全却祝福的感受,这种感受甚至有一点担心,博主会不会出车祸了甚至自杀了?但这样漫无边际毫无根据的漫想中藏着自己很深的危机,怕自己有一天也变成他,从曾经红极一时的世界彻底消失,杳无音信,可能平凡度日,当然也可能出车祸或者自杀了。像一种魔咒般的隐喻。
我记得这个博客我还是从某豆瓣友邻那里听说了,这个友邻也从我的世界消失了。「红极一时」是说当时他博客访问量在博客大巴可达一百多万。在「自媒体」当真是「自媒体」,社交属性还没那么突出的时代,这个访问量是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当年的博主青葱年少,意气风发,萎靡颓唐。那个博客记录了他从上大学开始时期的鸡毛蒜皮的琐事,毕业离开上海又回到上海,置业、安家,零零落落的人生故事。但是还没什么人生经历的我,在那样的故事中一点点的去读自己的影子,自己的可能性。一点都不觉得那样的文字矫情、无聊,甚至欣赏那些顾影自怜的自我救赎的句子。我猜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写的文字会有这么多人喜欢。至少,在那个缺乏榜样,还仍旧以文字本身来当做交流的主要媒介的时代,那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博客。
今天打开,博客更新了。我非常开心。更新的内容是寥寥数语,告诉大家他开公号了。在寥寥数语下面有微信公号的二维码,在号令曾经的读者们去关注。我当然毫不犹豫的扫了二维码,那可是曾经我最爱的博客之一呀。
二
在豆瓣我还发现过另外一个有意思的人。顺着豆瓣链接,我翻了他所有的博客。那时候他在天涯也是一个受追捧的博主。比起前面提到的博主,这个博主的博客主要他在读研究生和博士时期的思考、孤独与爱情。我太喜欢理科生细腻起来的文字,现在想来那样的文字也是自恋和自以为是的,甚至很多时候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但当时并不讨厌,大约觉得他有资本这样。
他的博客先后记录了他在南京、上海时期的生活,博士毕业后他来到北京。这个时候的他,卸去了学生时期的光环,投身于北京这个巨大的无底洞的绝望与无助,这个时候他写作的主题变成了出差、加班与合租。那时候我已经在读研究生,读得人非常揪心。我已经忘记是通过什么方式,我还得到了他的手机号码,还发过几次短信。但没过多久,他写了他在天涯博客的最后一篇博客,也是在 2010 年,与他的过往时代告别。
那篇「告别文」写得冷静而决绝。我猜在北京的生活,在作为职场人的时代,在北京这个人如微尘般渺小与无力的城市,他再也没办法如同在虚拟世界中那样挥斥方遒、信马由缰了。他成了这个城市中一个具体的人——某个单位的职员,某个人的儿子,某个人的室友,或者,某个人的丈夫或者情人。在之后,他登陆过一两次豆瓣来更新电影条目,但作为写作者的他,却再也没出现过。
熟读红楼梦的他,对人文地理有一定造诣的他,懂得品昆曲的他,在告别那个有名的博主身份之后,一定也还活在某个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里吧?
三
有时候我会想,那些从网络世界淡出的人们,他们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他们并没有出车祸或者自杀。他们在博客文化发达的时代书写了自己的青春,那是他们的大学、硕士和博士,以及北京户口、上海户口、集资买房这些让人觉得美不起来的文字。看文字的我,对应的也是稍微滞后的生命周期,大学、硕士、博士···我似乎在重复着他们的文字里的意象,我甚至曾经以为我会变成他们中的某一个人,但命运就这样带着我走到了不可回头的当下。我当然没有变成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在他们没有书写的那些生活里面,我丝毫没有选择的变成了自己。
找到公号的当天晚上,我空出了一些时间想来品读新文字。但是我发现,他现在写的文章我完全看不下去。直白点说,这个公号当真就是一个公号而已,是一个意图明确的营销号,各种深度娱乐八卦和商业信息。坦白点讲,博主的写作水平仍旧体现在每个词汇与句子的排列组合中,但我读起来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在每篇文章的最后,若非演唱会的信息以及大麦网的链接,就是广告信息或者求打赏的信息。我多么期待他能像当年写博客一样分享一下自己三十岁后的心路历程,在每一个小故事里面找到张爱玲或者白先勇短片小说里面的细腻、敏感、傲慢、不安,气若游丝的人间气象——他像是完全没有经历过那个阶段一样,仿佛一个烈焰红唇的都市女郎,成熟的让人望而生畏。
在北京的那个小哥,如他所说的那样,结婚去了。所以我有时候会有点怀疑,那些年博客里面出现的美好爱情,是不是只是他的杜撰?有一天我拿他的 ID 搜索,看到他之后以同样的 ID 在天涯的家庭版中写婚姻趣事,不过写作里面满是对他妻子的嘲讽,仍旧是那种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优越感,但那个嘴脸让我总觉得不舒服,于是赶紧关掉页面。
青春电影的结局只有一个,
那就是他们都长大了。
这样的结局多少让人有点遗憾。但我自己何尝不是一样呢?生活的想象力并没有在青春片终结的时候划下句点,这些闪烁着才情的人应该在更加深刻的生活纹路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我一样,每个人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艰难前行。如果我曾经在生活中遇见他们的样子,再看到今天的他们,也许也会很开心他们惊心动魄、忧郁绵长的青春期终于结束了,新的网络文化我已经读不懂,当年很想模仿的新概念作文或者安妮宝贝的文字风格想起来都让人起鸡皮疙瘩,今天若是遇到他们,我也许会说,很开心遇到长大后的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