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浮生取义》之『过日子观』浅谈同性恋的人生状态。

挺早之前就买了吴飞老师的《浮生取义》,因为书还特别跑去有他的课堂去见其人,讲的是亚里士多德。我不懂哲学,更加不懂西方哲学,然而在上课的过程之中我一直无法将这本书的作者与讲台上的老师建立起直接联系。比起他的课,我更喜欢他的书。

有人说无非的书写尽了中国家庭的道德游戏,而自杀不过是在用自己的道德资本进行道德博弈的过程,这样的一本人类学著作,在诸多案例的清晰脉络的清洗之下,竟然如此流畅动人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迪尔凯姆的《自杀论》已然过时,且完全定量的分析范式多年来让人眩晕,在吴飞这里,中国河北某县城的自杀不再是让普通人摸不着头脑的『结构性失范』,而返回到我自己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经验之中,而对我童年、少年以及当下的生活进行一次道德语境下的大梳理。

吴飞在《浮生取义》之“过日子”一章提到:『和bare life一样,过日子这个概念中同样不包含任何附加的好坏善恶,是每一个活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无法再化约的生活状态。……过日子的状态,并不是西方那个意义上的自然状态,或者说,不是通过把人褫夺了任何社会属性之后,家丁的一种赤裸裸的生命状态,因而其基本特点就不是神性和罪性的那种结合。在中国人看来,过日子这个过程才是生活的常态,过不好日子的人,就是这个过程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P32)当然过日子的状态并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过日子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人们总是在过日子的过程之中创造自己的命运。』(P36)所以整本书虽然都围绕『自杀』展开,而其在写作的终极层面却是在围绕『过日子』这一个母题,以平和、缓慢与优雅的方式极尽最为真实的『中国故事』。

从去年开始我写『28岁说』,确实不是想借年龄进行自我炒作,也不是文艺青年式的忧郁爆发,28岁是一个过度的年纪,承上启下却又青黄不接。就是这个年纪,父母双亲开始走入退休的年纪,周遭朋友纷纷结婚生子然后是退去原来的生活,而那些捧着你长大的祖父祖母们,却一个个开始走入暮年。每次我回家见到奶奶,她总是会泪眼沾襟,每次又会站在门口流泪看我拉着行李箱远去。从前我不懂有什么好哭的,现在终于可以体会她知道每次见我都可能是最后一次的不安不舍的心情。在这样的人生大背景之下,我重新开始理解中国人所谓的『过日子』,将近30年的人生体验都翻出来重新注视一遍,然后才明白什么叫『过日子』。

(此处略去一篇文章,一直想写而没有写的外婆去世。以此来写写在北京这样的城市生活所失去的『过日子』。)

在论述中,大部分的自杀都起源于家庭关系,也难怪吴飞老师认为家庭在『过日子』中的重要程度了。『家庭之所以重要,并不仅仅因为它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基本社会单位,而更在于它是过日子这一生命过程发生的场所。这样说,并不是指单身的人就不在过日子。一个没有成家立业的人,也可以说“一个人过日子”,但这其实假定了他生活在由一个人组成的家庭里面。而由于他的家庭没有儿女,难以享受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一般来说,他很难过的幸福。』(P33)

从这样的书籍之中去理解每天都在辗转琢磨的所谓『爱情』。新浪微博很贴心的推出性取向、恋爱关系的标签,而囿于中国的传统以及现实国情,我们最多也就可以看到『同性恋』+『恋爱中』的标签,然而『恋爱中』三个字本身是触目惊心的,一对同性恋伴侣,究竟要相处多久,才能度过『恋爱』阶段呢?『恋爱』本身所要求的浪漫、不稳定、刺激、新鲜感等都是所有亲密关系容易破碎的关键因素。而在一起的两个人,如果没有办法将『恋爱』阶段过渡到『过日子』的阶段,那么『恋爱』本身就可能会变成一种让人不选需要燃烧最后身心俱疲又两败俱伤的事情。而在异性恋的婚姻关系中,两个人先是通过绑定双方的社会关系、财产关系,之后又由下一代的到来而非常自然的转向『过日子』的平衡以及平淡状态,在有了孩子之后,除非有婚外情、经济因素等变革性不安定因素,在一个家庭中几乎重心都转向了孩子,这也就代表着容易产生冲突的伴侣双方都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了下一代,从而增强了亲密关系的稳定性。因此,不论是什么样的亲密关系,若是想要长久,则应当尽量避免将关系定位为『恋爱中』,而应当顺从的走向『过日子』。吴飞的写作当然是想要推及最广大意义的家庭关系以及社会模式,这样的观点也无大碍,然而比较好的亲密关系在同性恋人群中必定是有可能的,然而『过日子』的方式虽较传统方式有所不同,然而其主旨却不能是花花世界与渺小的内心,关系的双方必须顺利向『过日子』过渡。

其他方面,吴飞也谈到在小群体的『自杀』现象:『疯子、傻子、小姐、乞丐、光棍都被认为没有完整的人格,因为被排除出了正常人的社会群体之外。人们认为,他们的自杀不算自杀,不仅那些确实因为精神疾病引起的自杀不算自杀,而且这些边缘人因为家庭原因的自杀,也被认为不算典型的自杀。』(P162)看来在主流社会的『眼光』之中,这些『非正常』的『小众』人群的自杀并不能放入对正常人『自杀』的理解范畴,所有的『非正常』都成为特殊现象,因而『自杀』都不算自杀了。

当然最终,吴飞的写作不仅将最严谨的人类学洞察与社会学推理逻辑层层推进,还在于真实的真实社会之中的『权利游戏』过程与『道德博弈』。这一点吴飞说的很透:『自杀的不确定性的真正原因在于,过日子是一个家庭政治过程,幸福与否不是单个人的事,而要取决于整个家庭生活的好坏。虽然人人都愿意活得有尊严,但人们并不是想有尊严就有尊严的;人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一个人的命运,根本上取决于其能否在权利游戏中把生活逐渐过好。一个想过好日子的人却选择自杀,并不是因为他的头脑有毛病,而是因为权利游戏的结果总是违背他的期望:他越是想得到更大的尊严,却越是遭受更多的委屈。自杀,是过日子中的这个悖论的集中体现。』(142)

出柜(3)

跟她认识应该并不能算偶然。11年底我给本科生代课,她一直蹭,然后在最后一节课结束的时候给我看她做出来的统计模型,我很惊讶。这才知道她已经保研,从外校保过来所以要笨鸟先飞一下。我甚至有点觉得被挑战权威的意味,忙说:“你这样是对自己揠苗助长啊!”时间一长,也就忘了。

后来她居然出现在实验室,然后就常驻下来。经常所有人都走光了,她还在加班,于是两个人也不怎么说话,默默为彼此作陪。某天我看她正在做一个模型非常费力,屏幕上的代码凌乱而散漫,我想她一定遇到了问题。我走去她的座位上,看了看果然是因为心急,然后很快搞定了。然后我们还有了一些简短的谈话,大概是一些心得体会,她感激的看着我,有些羞涩。

人与人的熟悉起来似乎也就是在某个冲破临界点的瞬间,然而这个临界点却不可预测。之后我们慢慢熟悉起来,她在我的带领之下慢慢放缓了做事情的pace,反而是上了正道。之后我又带她出去做访谈,彼此的默契也越高。我们最开始见面的小不愉快是乐观的序曲,我打心底里喜欢勤奋刻苦的人。有了更多的机会相处,其他方面也开始被提及,她开始在我的阴影笼罩之下全面生长,从专业到读书到电影,我们的爱好都很像,也很少有如她这样的年纪的人能有如此高的领悟力。

然后就渐渐的知道她更多的细节,比如她虽然是一个北京人,但是因为从小父母就分开了,她一直在破碎的环境中生长,而虽然本科学校离家非常近,她也宁愿住在学校,极少回家。

有一天她跑来问我,能不能抽一个周末跟她一起去河北的郊区拓片。拓片就是找还没有被保护起来的古碑,将其拓到白纸上,供研究供鉴赏,让无法身临其地的人也能欣赏,同时因为每张拓片的力道、纸张以及用墨都不同,每张拓片本身也有其保存意义,因此若是较珍贵的碑,其拓片的价格也不菲。对于可以拓展我之前视野的事情,我一般是会欣然前往的。于是有了非常难得的保定之行,每天先要爬近两个小时的山路到达存碑处,在山中的小寺庙吃斋饭,辛勤劳作,人的心情却极好,远离尘嚣。

这次拓片之行的带队人是她的父亲,我才因此有机会前往。晚上跟她父亲在同一件酒店,父亲提到多年来对女儿的歉意。从父亲这里我才有了机会看到另一面的她,她也有小公主的一面,懂事也多情的一面,而这些,在那个争抢GPA、出国名额以及白富美的学校中,是看不到的。

回到北京,我们的关系似乎多了一层默契。于我而言,那是对于她的了解更加深入和更加立体;与她而言,那是什么,我却并不清楚,但是我很清晰的感觉到有一些变化。比如她会经常叫我一起去看电影,当然清高骄傲的她绝对不会死缠烂打的。我偶尔会跟她一起去,她都会盛装出席,那是平时见不到的她。这才发现她其实是一个身材姣好,面容清丽的女生,实验室确实是一个埋没美女的地方。

到她本科毕业,我请她吃饭。她受宠若惊的样子。其间我问服务员饭店的围裙是否出售,答案曰否。饭毕走出饭店,她竟然从包里掏出来围裙,两人大乐。之后因为她上课挺忙,就很少来实验室了,我们还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联系,偶尔吃饭。

生活的场景如此的细碎平常,然而与一些人的相处会安心会幸福,我想这也是缘分。

每个阶段我都有一个关系最好的师妹。于是同学戏称我是『段誉』,而我那个阶段最好的师妹就是『木婉清』,她爱他却爱不得,因为她是妹妹;他爱她爱不得却因为不能说出口的原因。

她某一天约我,看完电影吃完小吃了才告诉我是她生日。然后我们就从华星一直走,一路聊。到我生日的时候,她早早的为我安排要请我吃日料,送我藏书章。懂我者如她。小小的年纪,纤细敏感的心,做事却低调温柔。

这一天我们相约做了好多事情,到最后她送我一个钱包,价值不菲。然后我们一起去小酒吧喝酒,抽烟,闲适得可以。她还特意给我带了一包国外的烟,我们吞云吐雾,把酒欢歌,于是气氛到了才可以人生几何。

她:你知道XX太喜欢你了,我们私下交流过这件事情。

我:原来这件事情是真的。

她:她也挺不容易。她现在是真的觉得自己没希望了,才想回头试试前男友。

趁着酒劲儿,我给她讲了XX毕业之前发生的事情,告诉她事情的原委,她这才恍然大悟。

她:你这么好的人,怎么会单身?

我:貌似感情就是我身上最不可以被提到的部分。一提到,我的所有的成绩都瞬间黯淡。

……沉默……

我:其实我一直觉得我还算比较慎重的处理和你的关系,因为有XX的前车之鉴。

她猛喝一口酒,转过头去:那你觉得你处理得好吗?

我:我觉得处理的不错啊。比如……

然后我开始感受到焦灼的目光,那是一种很复杂的目光,里面包含着期待、埋怨、委屈……于是我心中的担心开始翻滚。她穿衣服冲出酒馆,挽救她那本来也就没剩多少的自尊。

我一直觉得我会跟她说,也许在她今年秋天出国之后,在QQ上跟她说。现在这样的情势,让我有点措手不及,防不慎防。凌晨的冬天清冷肃穆,黄色的路灯照着零星的雪花又化成了温柔。深呼一口气,冰凉到脚底,我突然间有了勇气。

我:难道你从来没有怀疑过我的性取向吗?

她:蛤?什么?

我:性取向。

她显然是被吓到了,一直在确认,然后如同惊醒了般:“原来是这样。”

她内心的疑团终于被解开了,那些关于忽远忽近忽冷忽热的她无法理解的种种。不过打开天窗说亮话的感觉,真好。

她说她这样的女生一直以来从不缺男生追,但是成长经历所造成的空洞却无人能补,直到遇到我才算是遇到了对手,我是让她想嫁的男生。她父亲对我也很满意,自从拓片行之后,她父亲给她快递好吃的,都是双份,默认一份是给我的。

她:如果给你几年的时间,你觉得你能喜欢女生吗?

我:我觉得,很难。于是我把小太阳的故事讲给她听,把小Q的故事讲给她听,甚至告诉她我前几天才见过小Q。

她:那你有一天如果喜欢女生了,一定要第一个告诉我。

她说,我跟她出柜的那个晚上,让她心中的那个崇拜的师兄突然间变成了普通人,再也不会觉得遥远了,她甚至说我们以后可以一起看帅哥。

到了而立将至的年纪,很多谎言再也圆不下去了。挑选一些信得过的好朋友小范围的出柜,算是对他们的交代,也算是对自己辛苦『表演』的宽恕。但是遗憾的就是,在我跟他们出柜的时候,却并不能告诉他们我感情之所踪,在他们的理解中,那还是一种漂浮不定的文艺青年的状态,而非审慎的人生选择,就总觉得这条路还可以回头。

而关于出柜,本来是牙关咬紧绝不可能做的事情,而在第一次看到自己亲密的好友接受自己真正的样子时的关切和不忍时,才觉得原来出柜非但不可怕,对我来说,其实是超乎『常识』经验的愉悦体验。

 

《女朋友○男朋友》:青春的终结,我们变成『这样的大人』。

昨晚上我和几个朋友一起看了《女朋友 男朋友》,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今天下午跟其中一个人在咖啡馆谈到这部电影,他喝点小酒有点颇感慨的跟我谈他的心得。我其实对于他的那些『颇感慨』有点难以理解。从知道这部电影加入了『同志』的元素,到后来在一起讲座听到一个台湾电影学者提到这部电影,再到不顾熬夜的看完它,说真话,我是对这部电影有点失望的。我也期待它能如同当年让台湾蜚声世界的《悲情城市》(侯孝贤)、《一一》(杨德昌)、《喜宴》(李安),甚至本土化一点如同《海角七号》(魏德圣)、《赛德克巴莱》那样,我却看到兵荒马乱的历史背景并没有能撑得起这部电影,看到的更多的是『你我』。

《蓝色大门》: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

为了写这篇,我特意昨晚熬夜又把易智言的《蓝色大门》翻出来看了一遍。台湾一度是华语流行文化的策源地。从爱情这个具备普世性质的问题入手,让少男少女们把手中的钱拿出来,心甘情愿的,含着笑又带着泪。有人曾经讨论为何为何台湾电影中涉及青春的电影如此之多,似乎要把『青春是糖,甜到哀伤』这样的意境反复咀嚼,扩散到极致的状态才肯罢手。

某节电影课,来自台湾政治大学的一位老师梳理了一下可以代表台湾青春电影的几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代表作,分别是《蓝色大门》、《盛夏光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还包括:《一页台北》、《星空》、《海角七号》、《艋舺》以及《LOVE》等)。在这些电影中,大多数的电影都涉及到怀旧,即对于已逝的不可回的岁月的怀念,然而也以怀旧为载体,记录了台湾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革,这其中包括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各个层面,当然其中还包括一些经典的集体记忆,如台湾人永远不忘的921大地震,在《盛夏光年》以及《那些年》中都作为非常重要的段落插入到电影的情节推进之中。

然而在所有的这些台湾青春电影中,我的心头好却是《蓝色大门》。如果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去看《蓝色大门》,也是挺有玩味的余地的,当然我大概十年前看《蓝色大门》却主要从小清新的角度去体味青春期里面的暧昧和疼痛,对于视听语言并没有太多的体验。昨晚看才认定《蓝色大门》的配乐是别出心裁的,而光线(阳光、灯光)等的运用也可谓匠心独到。我一直说,台湾几乎不可能有超越《蓝色大门》的青春小清新式的电影了。事实上,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得到国际大奖,甚至没有受到台湾本土的金马奖的垂青,但在更加实质的意义上,易智言导演为台湾青春电影定了调,而且捧红了桂纶镁与陈柏霖两位演员。在这点上,我想易智言导演再也没有超越《蓝色大门》的作品。2005年,易智言携陈柏霖、范晓萱等赴日拍《恋爱地图》,再也没有《蓝色大门》的韵味。

《蓝色大门》中,孟克柔以为接吻就能测试自己到底是喜欢男生还是喜欢女生。失恋后的孟克柔问母亲『这些年,你是怎么活过来的?』她母亲有点不耐烦的回答说:『我就是这样活过来的啊。』并没有多少解释。从女儿年纪活过来的母亲显然觉得女儿所经历的煎熬不值一提,当然她可能从来不会想到,自己的女儿会喜欢一个女生。

最后张仕豪说:『总会有什么留下来吧。留下来什么,我们就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然后换成张仕豪的花衬衫飘远以及孟克柔的旁白:『三年,五年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呢?是变成体育老师呢?还是变成我妈?』

骑名牌单车,在海边看到拣水瓶的阿婆会把水很快喝完然后把水瓶送给阿婆的张仕豪每天晚上会去孟克柔家的水饺店吃晚饭,而单亲家庭的孟克柔则挣扎在生存的边缘,以最青春无敌的梦想来经历属于她的青春期,她喜欢班上一个女生,受了委屈会为她出头,当然失恋了也会躲起来哭,含泪在墙上写『我是女生,我喜欢男生。』在孟克柔与张仕豪之间,隔着的不仅仅是性取向。

当然,易智言导演非常巧妙的向在富庶年代蜜糖中长大的一代提问,没有了紧张的政治压制与道德束缚而成长于流行文化与爱情谜题中的一代,『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

回答:这样的大人

2012年,我开始写『28岁说』系列。2010年我硕士毕业,2011年初经历了分手、回京、重回学校等事件后,我有一种仿佛又回到毕业前人生的错觉。但是28岁的人生却并不平坦。我相继担当了2次伴郎,上几周还回家奔丧。其实,28岁最大的体会是,『青春期』时代的人生突然间就崩塌了。真的就好像是在刹那间,你发现周遭的朋友的生活都在发生着变化,他们进入婚姻阶段,当爸爸,买房买车,更加事故更加疏远,亲人也再不是你觉得每次回家都会安详的坐在原地等着你。仿佛你一不留神,这一面就是最后一面了。

这个时候我经常会在心底暗自嘲笑我们曾经一起经历过的青春,心底还要有点抱怨,原来在很多年之后我们就变成了『这样的大人』。

电影的后半段,从青春期式的自恋与疼痛中抽离出来,不再迷恋青春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青春正是由于其短暂,不可回望不可复制,才显得如此让人着迷。三个人在成人之后分别在有了自己的位置。有人专职小三,有人兼职小三,似乎没有一个人过的幸福。

在同学的盛大同志上,张孝全与桂纶镁再度联系上。其实在现实的空间中,桂纶镁、凤小岳与凤小岳的正房、以及gay蜜都有相交。只有张孝全一个人躲在自己的空间之中,远离尘嚣,默默的隐忍的踩着地上的结婚戒指,然后继续的专职做着小三。张孝全与桂纶镁是电影中平行的两条线索,是彼此的镜子。这也是他们各自终于决定从自己既定的旋转轨道决定抽身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在对方的身上看到的完全是自己的样子。

成年后的凤小岳供职于政府。在政治气氛紧张的台湾时期,他在学校办校刊,不惜与教官顶撞来传达自由民主的思想。在集会期间,他也是积极分子。我也认识几个当年的积极分子,看到他们现在的猪头样子,我真的也很想去问问他们,这是当年你们绝食抗议不惜牺牲生命而想要换来的未来吗?

在几乎已经实现了自由民主的台湾社会,凤小岳却选择了犬儒主义。

在终于摆脱了经济的束缚的青壮年时期,凤小岳却选择了将自己的真爱培养成专职小三。

桂纶镁和张孝全呢,两个人仍就如同风中的陀螺无力旋转,直到他们认定的生命状态不可持续。

这一部分是导演杨雅喆对于易智言问题的尝试性回答。你看吧,不管我们多么用力的去挥霍我们的青春,纯粹而真挚的感情多么值得歌颂,可是就是在这样一个法治昌明物质富裕的年代,我们却变成『这样的大人』。

这样的大人的好坏是非是经不起推敲的。After all,我们只是变成了跟『大人们』一样的『大人们』而已。

我倒是很想问问他们,那样的青春是不是直接扔掉好了,还不如没有经历过。当然,我也想问问那个年代的『我们』,我们会如何回答?

同志与旁观者身份的独白

台湾老师提到这部电影的时候说对于这部电影非常期待,尤其,台湾电影在经历了侯孝贤、杨德昌时期的全盛之后,一直在寻求未来台湾电影的文化传承。魏德圣近几年表现不俗。而杨雅喆这个生长于80年代的导演,跟前几代导演的视阙确有不同。当然《女朋友男朋友》最终也确实不负众望,桂纶镁最后通过这部电影拿到了金马奖影后。

张孝全这个角色是其中很有意思的角色。他总是担任主动退出的角色,默默奉献,隐忍克制。当桂纶镁的母亲给钱不够的时候,他偷偷补上。当心爱的男人喜欢最好的朋友的时候,他拱手相让。甚至为心爱的男人吃苦瓜。他就是这样的一个角色,不主动不放弃,也不追求所谓的功名利禄。

张孝全涉及同志题材的电影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而今他已经年近而立,身材已经不像前几年那样青春美好。他饰演的角色作为电影的一条主线,却承担绿叶的功能,一直以『爱情』的名义承担受难者的角色。而在电影中,他似乎一直是一个旁观者,并没有任何参与者的主动感,主动退出机制发达,也因此显得更加让人心疼。

我个人对这个角色的认同更多,可能更多地也来源于越来越对很多事情感到力不从心,或者兴趣衰减。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忠于感情,也无法选择犬儒状态而主动投奔物质生活的诚实善良可信重情义的人,最后的生活可能最终就是一个loser的状态:大龄、单身、同性恋,还要独自抚养两个女儿,女儿还跟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其他的要提到的是电影的视听语言。我们看到的流光溢彩的画面,但是我们看到大陆电影对于那一段岁月的呈现基本上是『灰暗』处理,这是两岸不同的创作视角。而作为90年代前后冷战格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部电影也将当时的台湾的状况进行了梳理,这在电影文本中的功劳不小。因为我们不仅看到有人的热情,当然还有酒精,有诗,还有流行音乐。从一定意义上而言,这些才是90年代前后学生们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政治问题在电影中偶尔涉及,尤以香港电影为甚(《蓝宇》,关锦鹏;《蝴蝶》,麦婉欣;etc),其中还有不少讨论同性恋身份等。但是很少有这样的一部电影,可以把个人成长插入到国家大事的层面去讨论具体的人性,视角是如此的接地气,如此的气若游丝,又没有超越电影本身所能负载的主旨。

最震撼我的一个镜头是桂纶镁买花的镜头,车窗中我们看到他陶醉的脸,张孝全跑过来,紧张的车装摇下来,我们看到凤小岳的脸。这样的相见在张孝全看来是如此的不可预料,在三人的关系中如此的突兀,而在剧情的把握上又是神来之笔。这一幕过来的时候,我眼泪横流,这才是人生真实的状态。

 

 

(12月10日动笔,12月27日初稿完成。)

28岁说(7)

2012年的春节,我一个人在家反思我所身处的人生阶段。在之前的人生中,我一直以『进步主义』为鞭策自己的终极目标,每天都给自己排的满当当的行程,催促着自己向着『更好的自己』进步。虽然所选取的路径与小资书店的心灵鸡汤或者经济管理类书籍有较大差别,但是本质而言,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在之前的人生阶段中,我求知识求真相求进步,并一直以付出最大的努力或者做到最好为自我期许。而在我走入28岁的时候,我是希望我能对一直自我要求的方式进行一种反思,我想在即将进入的身体状况开始衰退的阶段里,我的人生应该以应该跳出『进步主义』的框架。但是那具体是什么,我却并不知道。这近一年的时间之中,我仍旧过得辛苦。辛苦是自找的,不该抱怨。生日的时候念姐为我唱《走钢索的人》是对我的褒奖,却也是读懂。

21岁我拥有自己的第一个博客。我写字是寻找共鸣,找到能读懂的人。然而在28岁,我仅仅写字仅仅是希望能为我的人生做一点浅尝辄止的记录,当我开始写『察言观色』的时候企图心就更加大了,我希望我能超越我的个体层面,把我周遭的朋友以及跟我在某些层面共享某些共同身份的人的疼痛记录下来。我并不知道自己完成得如何。很多时候也会犯懒,有好多写好了主题以及开头的文章成为烂尾。

所以这个生日过的其实并不容易,我并没有完成自己在春节时期给自己布置的作业。在生日之前,我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之中,甚至出现非常严重的失眠,也写过几篇极度情绪化的博客,还把QQ签名改成了『loser』。关系很好的姐姐说我不是loser,我应该改掉。可是在我内心的认定中,我是彻彻底底的loser。最大的根据就是,我所信仰和依赖的价值体系,在我的28,失效了。

我记得我刚从广州辞职回京的时候参加一个聚会,有人看我的手相,说我的事业学业都会很厉害,相比而言感情就很不顺。事实上我从没有怀疑过我的事业心,在经历过某人的离世之后,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要从一只『花蝴蝶』变成一个靠谱的人。在这点上我应该完成的还不错。我也因此从没有怀疑过自己的事业心。因此我在学生时期非常刻苦,工作了之后也是对工作恪尽职责,凡事以付出最大的努力为己任。当然也算是取得了一些成绩,受到了一些肯定。但这些都不能代表全部。每天的生活是我自己来过的,我知道自己在现在的生活中已经失去了获取开心的能力。对,我不开心。为了取悦人而努力真的很累,而那不是我要的生活。

昨天跟师兄聊到未来的生活。师兄这几年虽然一直在象牙塔,但是人生状态却变化很大。我们从2009年认识到现在,彼此都一直看着对方的变化与成长。他说他毕业后想要去一个小城市。这件事情在几个月之前我们谈起时,还只是一种意向,而目前这个意向越来越明晰了。在他做博士论文期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他也清晰的看到了目前国内他的学科之中所存在的问题,而大多数问题其实都是基础问题,并不难解决,缺乏的是耐心以及时间。他说他未来就把这些基础问题自己都深入下,在孤独的独自做学问的过程中,他找到了他未来生活的踪迹。

所谓的『优秀』与『标签』,都是一个综合体系之下的不同言说。为了『优秀』与获得更多的『标签』,我们做了多少不得不做的事情。身为一个对自己的性取向诚实,以及未来要更加诚实的在更多的维度来面对简单生活的人,我想,我们要做的,也仅仅是放下这些对于『优秀』与『标签』们的贪念,做一些真正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我嫉妒的是,师兄已经找到了他的领域,他从来就是一个为自己而活的人。而我却没有。这也是在未来的29岁、30岁所必须要诚实、自省以及更加努力才能有所进步。

所以,我愿意改变一下目前的状态。为自己的人生寻找一些新的可能。当然对我来说,各种各样复杂身份的绑架已经让我无法喘息,而这样的身份又是我最大的难题。我也必须要直面才能解决。

所以,28岁的我认为,我的『事业心』并不是企图获得更多经济资源与社会地位的事业心,我这几年的奔忙与辛苦只是为了能给我自己交代。我并不后悔当初自己的选择。当然想明白了就要去做,停留在想明白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28岁,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要把自己身上的『理想主义』与『文艺青年』的标签撕掉,我要接地气的生活,脚踏实地的面对生活。这其中包括要在渐渐的淡出目前的团队,若是去公司就明码标出自己的价格,从经济上来给自己增加一点安全感,若是决定做学问,那就踏踏实实的做点事情,花拳绣腿花枝招展或者自欺欺人的东西都不放在眼里,要争取出国交流的机会。

感情的事情却是我心中不可被触及的一部分。我跟潘帅说,不管我在目前的位置上做得多好,受到多大的肯定,然而一提到感情我就输了。我很喜欢的电视剧《一年又一年》中陈焕说过差不多同样的话:“平平,咱俩的关系,是我这一生当中最大的失败。我们离婚那么久,我出了那么多书,平时别人对我那么尊重,可是一旦涉及感情这个问题上我马上就完了。”有时候跟大家在一起加班,听到此起彼伏的电话响起,每个人都有另一个人惦记着,哪怕我一个人到处出差,在经历了飞机的颠簸后在深夜的北京都没有一个人可以让我报平安的时候,我才体会到自己人生的失败。眼睛长在头顶上有什么用?曾经有人喜欢你喜欢到自杀有什么用?现在还是一个人生死无依。我这才体会到所谓的『亲密关系』的意义,也从心底想要有一段平静的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的亲密关系。这是我在真正经历过近两年的感情,又经历了近两年的单身生活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望。

某一天我早上醒来,发现自己是蜷缩在床角睡觉。旁边没有小Q。我那么熟悉他的身体他的气味他的一切,可是我们还是分开了。我身边如果躺着是别人,可以是任何人,却不是曾经融进我生命中的小Q或者小太阳,任何人与任何人的区别是什么?我的人生难道就是要在不同的阶段去熟悉不同的男人的身体、气味与作息习惯吗?那我要说,不,我不要这样的人生。

可是对于这件事情,我却不知道该如何去想。也不是没有遇到好的人,但是总是没有那样的冲动去在一起。在一起这件事情包含着我对于自己以及未来人生的理解。除了小太阳和小Q,我想不到可以跟谁来共同谱写未来人生的序曲。并不是非要活在过去回忆中无法自拔。而是在这样的年纪,谁都是盛着满满的过去走到今天的,对于一段新的『亲密关系』,我并不是失去了爱的能力,而是失去了爱的冲动和热情。身边的朋友也是散了合了,单身的要么越来越自恋要么每天肉欲横流,我越来越怀疑我自己真的会一辈子一个人走下去。

事业与爱情都可以很玄,你永远都不知道接下来会遇到什么。亲情却不是如此。母亲的母亲去世了,自此,母亲变成了孤儿,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父亲没有母亲,受了委屈没有人可以说,而我除了那些虚荣的光荣,什么都给不了她。就连时间,我都如此吝啬。

在众多的角色中,从前我最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后来我最想做一个爱情美满的人,现在呢,我发自内心的想做一个好儿子。我从来没有如此深刻的去体会过亲情,尤其是在中国语境下的亲情。在那么多不靠谱的事情仍旧不靠谱的大背景下,我希望我至少可以做一个合格的儿子吧。至少要有一个角色是要及格的。这是对自己的最低要求了吧。

28岁,要做一个诚实、博学、健康、有能力的人,最好再幸福一点,活在当下。

演戏的人假正经,听戏的人最无情。

 

这次回家,我的几个小时候好友相继结婚。在28岁的大背景下,似乎结婚是无法逃脱的一种宿命。问及原因,好友好不回避:“就是完任务呢。”
富晓星博士的著作《空间、文化、表演——东北A市男同性恋群体的人类学观察》在书的封底谈到:“人生如戏。表演是同性恋贯穿人生历程的重要生活方式,他表现为眼神在城市空间中的表演情欲,直觉性的营造情境的能力在家庭空间中表演责任和权威,以及性愉悦实践在商业空间中的表演消费。它将‘空间’和‘文化’有效的连接起来……”
从我的几个童年好友的结婚理由来看,他们也无外乎在表演。当年纪大限将至,活在一个熟人社会网络的现实人生中的时候,所有的表演都是必须的。我并非认为作者的这个结论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我是想说,“表演”这件事情,其实是贯穿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其实跟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并没有特别大的关系。“人即政治。”我们是活在一个无表演不能活的世界之上。
喜欢王家卫的朋友们一定看过他的两部非常有名的作品,一部是《花样年华》,一部是《春光乍泄》。眼神暧昧与情欲写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只是表演的内容,确实有所不同而已。在一个由主流价值观被异性恋定义的社会中生存,同性恋只是不得不做出更多的表演。从这个角度而言,身为一个同性恋,确实比异性恋更多的要参与表演,甚至有时候演的出神入化到内化成自己价值观的一部分,连自己都忘记了自己在表演了。
作者深入了中国同性恋非常现实的语境,深入探讨了“形婚”、“同妻”、“MB”等问题。做了非常详实的文献资料梳理以及访谈、田野等。可谓下了苦功夫。本书在以下几个地方做的相当出色,值得同性恋亚文化研究者以及同性恋人群自己来研读。
1.沈阳乃至东北的同性恋空间的形成、布局以及衰落。如同学者赵鼎新的研究那样,作者通过访谈与田野来总结沈阳城的“点儿”的空间想象。
2.从同性恋的生命历程来解读同性恋。曾经同志网站飞赞网有人写过一个帖子《同性恋的人生结构》来大致总结同性恋一生的会遇到的问题。作者从同性恋的出道到衰老(结婚)等探讨同性恋的人生历程,比李安的《断背山》更加直接的给出了自己对于同性恋一生的看法。
3.中国语境中国同性恋的爱与罚。这包括孝与婚姻。作者直接对话已婚同性恋、同妻,甚至老年已婚同性恋等,作者通过不同处境、人生历程等来直面同性恋的人生难题。
4.同性恋少数人群的研究。在同性恋中,还存在一群“少数人群”,那就是MB、异装癖等。这些人在媒体上出现的时候一般都成为人们猎奇的地点,但是作者笔下却将这部分人还原为普通的人,他们也有他们的人生苦难与生命困惑。
可是我本人作为一个同性恋,当我自己所处的群体被当成调研对象,而且我自己有更加深入的代入感,我的不够长的人生也几乎是在对自己进行探索,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对于同性恋本身进行探索。对于我自己,对于跟我一样的人,我充满了好奇,并且也非常想要知道未来应该何去何从。作者作为一名女性,异性恋,似乎在很多问题上无法体会到我这样的同性恋的切肤之痛。
绝对不是批评,我想,如果作者继续这个话题的研究的话,尤其是以人类学的学术思维作为研究入口的话,我希望未来能看到以下几个问题的讨论:
1.深入到文化语境中,东北文化中的同性恋,与中国其他地方文化中的同性恋有何不同?这些又如何反映在“空间”、“消费”、“表演”等同性恋文化与人生结构之中?
2.互联网在中国普及对同性恋文化的冲击到底有哪些(尤其是从生命历程的角度)?是否会存在年纪较大的同性恋仍旧活在从前的生活方式中?如果他们也迅速转向网络,那么这个过程是如何完成的,主要动力有哪些?
3.从生命历程的角度而言,同性恋的“表演”在不同的阶段有何不同的特点?除了作者文中提到的传统束缚之外,新的交往关系与交往模式之下“表演”会有什么特点?
4.LBS技术兴起之后(如Jack’d软件等),作者讨论的同性恋的“空间、文化与表演”又会有什么新型问题?
最后,如果作者能看到拙文的话,我想问问作者,您在书中几乎没有谈到“爱情”。请问您做了如此多的访谈、田野,见识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很多同性恋之后,您如何看同性恋的“爱情”这件事?
生活不同于做学术、写论文。虽然我们都清楚,深刻的看清楚一件事情与解决一件事情的能力并不相关,但是身而为人,对自己正在经历的人生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却是最最重要的事情,它能帮助我们确认现在,从而我们在未来才会活的更加坦然,也更无悔。因此从终极意义而言,生活与做学术一样,都要脚踏实地,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之上。
这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对于中国同性恋进行人类学研究的好书。感谢作者。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将书中最后得到的结论的结构敲出来如下,希望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找来读。

结论
一、作为“公领域”的家庭空间
1.隐性“婚”是对制度婚的策略性实践和文化性适应
二、作为“私领域”的城市空间
1.“点儿”为同性恋的行为、情感、身份的流动建构能动平台
2.改革开放为同性恋群体提供空间设置的意义分类
3.市场经济扩展同性恋群体互动的空间类型和数量
三、作为情感和身体消费的商业空间
四、表演生产文化表征的“第三空间”

 

和平2012

潘帅突然在QQ上加我。我们是本科室友,其实关系一直都不错,但是却一直没有加过QQ。毕业的前几年偶尔还有电话联系,之后随着我南下又回归,没有了QQ就好像再也难以聚在一起。都是内敛低调的人,也都很少主动提到对方。提到本科的时候,似乎永远是那几个熟悉的名字,而一个寝室的人却很少被提起,就好像那三个人永远是被隐匿的一撮人。越是藏的深,越是有故事。

他在QQ上跟我寒暄着,讲述着这几年他从上班到跳槽,从光荣到低谷的故事。然后,QQ的状态栏一直保持『对方正在输入』几分钟后,他终于敲出来一行字。我知道那行字他肯定是敲了又删,字字斟酌之后才点的Enter。他说:『我跟我朋友在一起两年多了,欢迎你来我家做客,他很会做菜。』是的,他用的是『他』。

我却不敢接,赶紧转移话题。他却说,他几乎是手抖着敲出来那段话的。照他的说法,对他来说,这是一种交代,算是对我们一个寝室4年相处的坦白。

我却仍旧不知道如何收场,话题一直在缝隙中延续,虽然仅仅是拉着家常,但是明显呼吸急促,血流变快。一个寝室有两只柜子,里面钻着两个渴望认同渴望爱情的男生,然而那些年,就连试探对方的勇气都没有。只是在每次伤心欲绝的时候,或者受伤住院的时候,才会第一个拨通对方的号码。

我问他,我们那些年到底在干什么?

他倒是坦然,没有那些年的我们,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我们。

深藏柜中的状态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班上还有一个公开的gay,经常会带他的男友回寝室,甚至参加同学的party。那些鲜艳的衣服,染红的头发以及刻意的身材总是诉说着他的与众不同。而如此之近的榜样身边,我们仍旧怯懦不敢当。

潘帅热爱排球,比起相对封闭的我们,他总是有很多认识新朋友的渠道。我的《爱情的模样2》中的男主角猴子同学,就是他的朋友。我真是嫉妒他能有如此天然的渠道认识不同的人。而我每天如同行尸走肉往返于图书馆与宿舍之间,以『追求梦想』的名义将自己封闭。

伴随互联网与手机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不会懂得我们这一代人的含蓄审美。我们的青春期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没有接客帝。那时候我写很长的信我每天中午都去学校传达室看是否有我的信件,我听音乐要听整张专辑也在半夜听电台,我喜欢一个男生会陪在他的身边好久好久哪怕仅仅是并肩行走都会有生理反应,而我喜欢一个男生的时候,我从来都不说。

我和猴子同学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猴子同学曾经甩给我一句『你把我变成同性恋了!』然后扬长而去。那么多次深夜的谈话我都和潘帅在这个话题上有点不安。他对我和猴子的事情有所觉察。我们一直对这件事情心照不宣。

几年之后,他经常和猴子出双入对。我也就默认了他们的关系。据说他们吵架的时候,会坐在学校机房的对面来聊QQ。那时候最难熬的夜是潘帅不归的夜,我知道,他跟我最喜欢的人在一起。于是他不归的夜,我也就没有半点睡意。后来实在忍不住,我就搬到了隔壁寝室住。以空间的方式隔开他们甜蜜。

如果我们当时可以把这些话如此直白的说,而不是永远用自己的那点小心思在猜对方的心意,那么潘帅、猴子和我之间,应该至少有两个人是幸福的。可是那些年,据说他们之间也从没有把话说明白。拉锯战一直持续到我们在很多年之后,被其他男人伤的满身是伤之后,我们才有勇气和过去的我们自己和解。

到现在潘帅坐在我对面,我跟他道歉,我真的抱歉那些年我自己的能量太薄弱,以至于无法面对那些复杂的感情,只有落荒而逃。到现在我仍旧是遇到难题就落荒而逃。潘帅说,过去了,他已经忘记我们彼此的那些伤害了。那些无力给予也无力还击的伤害,曾经硬生生的把我们每个人都撕得粉碎。

然后他给我讲他之后的感情路,他曾经想要自杀的一段人生低谷,以及现在触手可及的幸福。他说着这些的时候并没有炫耀的神情,我想他一定是经历了相当严重的自我否定才有今天的状态吧。他说他现在终于决定来找我也是因为那之后的修炼,现在缘分终于到了,我们又重新坐到了彼此对面,如同初见。

他终于没忍住,问我现在的感情生活,也不出他所料,我仍旧孑然一身。

他说,他身边有一个朋友,跟我长得不一样声音也不一样,但是每次看到那个人就会想到我。那个人框架严苛,规矩众多,每天就是跟BF吵啊然后闹分手啊,特别能『折腾』。我深为之然。我说我看《失恋33天》最大的体验就是我就是那个自尊心强大,自以为是,从不认输的黄小仙,我也跟她一样把自己的感情搞砸了。

如果我们20岁出头的时候,能如今天般谈话,我们现在的人生会不会很不一样?

我知道潘帅虽然人高马大,排球打得非常好,但是他一直是感情为重的。他从小父母闹离婚,曾经给我讲别人过除夕是在家全家团圆,而他总是在凌晨钟声响起的时候穿着如棉被般厚实的大衣在东北冰冷的城市从父亲家赶到母亲家。他一直在寻找他的安定感,他在大学的时候用尽了力气却不可得,出社会之后他终于面对最卑微的自己,得到了他一直追寻的和平。

当然我也没忍住,我仍旧关心我大学时期唯一的男主角,猴子同学,他现在过得好不好?

当然故事总是这样的。比如,我伤害了潘帅,潘帅伤害了猴子,猴子伤害了我。反之的关系也是一样的。在感情食物链中,我们彼此伤害,用伤害书写着我们的青春故事。

潘帅说,猴子出国之前,他们见过。把曾经的互相伤害都放下,来面对自己最真诚美好的欣赏与喜欢,这个人的眼角可能已经泛起波纹,但是那种小鹿乱撞的心动却仍旧有迹可循。他说他们见面的时候也很平静,猴子终于在千帆过尽之后选择了到国外去生活。

那个挣扎着不承认自己是『同性恋』的我本科时期最迷恋的人,本科交换回来确实跟那个丑男师弟在一起了,最后据说是『无疾而终』了。我追问潘帅,他现在过得好不?他说,其实『过得好不好』这件事情是不需要问的,你从他的说话的状态就能看出来。『嗯,他应该并不幸福。』……『事业女强人的感情生活似乎都不幸福。』

我心里仍旧有玻璃破碎的声音硬生生的奏响,居然仍旧会埋怨。

跟潘帅比起来,我跟猴子算是『有追求』。我们都还算在自己的岗位上小有成绩,潘帅则小富即安,工作从来也不求能有所成就。对他来说感情永远是第一位的。可是我想不管什么时候,就算我在事业上再成功,感情也会是我欣赏永远的缺口,在寒冷的夜晚寒风猛灌。

猴子同学,你在他乡,可有遇到能让你不寂寞的人?

猴子是摩羯座,比我小几天,到现在我仍旧能背的下来他的手机号码和生日。

2005年10月,猴子出国前,我跟他在西单街头偶遇,仍旧有如同石破天惊般的感受。我回到寝室写了《和平》。猴子偶然串门看到也写了同样标题的文章作为回应。现在MSN Space已经是被微软放弃的产品,然而当年的那些情愫却依然鲜活。我想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经历感情的方式,含蓄,暧昧,隐忍,尽管我们最后也许都不幸福。经历过也不能就算做幸福,幸福永远是在当下被计量的。

就连刘若英、陶晶莹都嫁人了,孙燕姿都已经当妈妈了,我们书写的年少岁月仍旧如同定格在音乐中的孙燕姿那样,稚嫩的声音表情却带着隐忍的真假声转换,那时候我们能为一个完美的假音而陶醉许久,现在却再也难以有机会听到有人唱:『我只要在兵慌马乱中找到和平』。

和平一样难以寻找,和平。

潘帅的朋友打来电话,他平淡的回应着。一个人幸不幸福,是可以看出来的。

28岁说(6)

本来应该已经睡下了。昨晚失眠,最近状态也一直不好,于是身体状态也有所下降。豆瓣友邻兵兵说他写了《两个自己》,我简单的看完之后,偶然又看到微博有人转某条微博,那条微博上转的内容是他发的一篇文章。对比了两篇文章之后我不禁有点难过。兵兵是在书写爱情,而被转的那篇文章则是在书写他眼中的中国,用并不丰厚的墨水打造他的世界观。我难过的是,被转的那个博客文章的作者恰好我也认识,是我硕士的同班同学。他现在已经靠多年的努力成为一名知名人士,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的背后就是很直接的经济利益。而我们,在我们不断的按照心中所谓的执着来书写爱情的时候,我们究竟是在干什么?

念姐对我的那些豆瓣酸文一直非常不齿,他甚至不喜欢我的行文。我们曾经有过一些讨论说要生产一些『干货』出来。比如,他很希望我能建一个技术博客,将自己每天正在涉猎的研究可以拿出来分享的部分写成博客,跟更多人分享。虽然念姐这个人毫无下限,但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其实在一起聊八卦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时候我们可能在聊的是工作。当然他也很喜欢跟我他最近在负责的互联网产品已经他要吐槽的互联网产品。在迅速推着我们成为好朋友的动力背后,『同性恋』这个身份并不是绝大部分,而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在比较有持续能力的朋友或者恋情中,我想彼此欣赏才应该是最根本的基础部分,而不是『同性恋』。相反,念姐一直希望我的博客中能抹去『同性恋』、『爱情』这样的标签。

当然,日常生活中可以受到更多人的目光的也不是『同性恋』或者『爱情』,而是你在你的领域中所做出的成绩。一个在学业或者事业上表现更加优秀的人,会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甚至得到更多的机会。那么,我们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混的还算是不错的人,躲在角落里写我们心中的『爱情』的时候,我们到底在做什么?

那个知名博主,现在已经成为业界新星的我的同学,从来不会去标榜自己是什么爱情圣人。在他的博客中偶尔你可以看到女孩的变换。对他来说,他谈论的是『专业』,可是他却可以因此更多的得到把妹机会。

我一直觉得作为同性恋,对于感情应该是极高的。所谓表面上看到的『端着』或者『清高』,虽然表现形式都是尖酸刻薄的嘴脸,或者直奔大妈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但内心里面住着的小女孩却从来不曾老去。话说回来,若是可以将就一点点,委屈自己一点点,跟女人结婚生子的生活更加容易过。之所以这么努力还要单着单着,不是因为真的不需要一个人自己很喜欢一个人生活,而是年纪越大经历的越多才越懂得,爱情啊,并不是你心里想想就可以的。

可是我却并不认为这件事情有什么讨论的必要。说到底,生活方式是自己的选择。我可以在这里写好多人的爱情故事,但是爱情故事中的主角也只能是当事人而已。旁观者永远都只能是旁观者。而当我们开始讨论爱情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经常要做出一副想要拯救别人的圣人姿态,向别人灌输我们的价值观,以此来证明自己没有错呢?

那么,这件事情就彻底失去了它的意义。在这个假设之下,爱情也失去了它的意义。

可是,如果不能抽象的讨论『爱情』,那么我们还能做什么?如果不去宏大叙事的说什么爱情会来的,爱情也一定会走的;或者说『爱情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如果我们不去说这些,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爱情成功者们在用他们的方式标示着爱情的意义,这样的榜样虽然不多,但是也不难找到。我们看着7年的9年的couple分手了又复合了是不是可以少一点看戏的心态,而去真心的体察下,他们遇到的问题是不是也是我们的问题。当然在这点上,爱情成功者们经常现身说法来写『爱情圣经』或者『爱情攻略』就更让人觉得可笑了。这就跟职场『圣经』的一样的。很多时候我真的很想说,你现在幸福其实真的并不能归因到你为了爱情付出了多少努力上去,我觉得你应该感谢你自己的好运气,然后因为这样的好运气而提醒自己要珍惜自己当下的幸福,而不要觉得自己搞坏了爱情通过自己的努力还能有好的感情。那可真的不一定。说明白了就一句话,你现在感情美满,可能恰恰是因为你运气好。你应该珍惜。

当然失败者是大多数。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大龄、单身、同性恋。我想每个人都有着他必须单身不得不单身的一万个理由以及对于爱情的梦想,以及同样的越来越不敢爱不会爱不懂爱。可是不管怎么样,你可以在你的领域内做到让很多人羡慕到瞠目结舌,可是在爱情这件事情上,但凡你还抱有所谓的一丝丝爱情幻想,就必须要做到一件事,那就是不要做会让自己将来后悔的事情。你们懂得,很多事情总是覆水难收。

文艺青年们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当下的困境更加悲剧化,然后自己把自己感动了。在这样的文艺青年中,同性恋尤甚。多少人跟我一样,每天都喊着想爱,却做着南辕北辙的事情。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好男人要么结婚了,要么就被霸占了,基本上被剩下的都有自己的问题。还是反省好自己,然后坚强点做该做的事情比较靠谱,不要每天就是让自己活在华丽的辞藻中然后把生活渲染得更加悲怆。这样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可是时间啊,它从不等人。朴树在《我去2000年》中就不断的警醒自己,『你就要24岁了』。可是正在码这些字的我,下个月就28岁了。30岁降至,越来越大龄,却仍旧无法改变自己单身和同性恋的事实,一步步逼近最真实的Uncle Frank。在变老这件事情上,我们都无能为力。明天醒来,你就又老了一天了。

所有的人生都是过去选择的累积。逃避解决不了最根本的问题。当我们不能选择所谓『幸福』的时候,不如回头看看是不是可以避免不幸。当我们无法选择所谓『爱情』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尝试不去谈论它,我们可以尝试谈论APP。至少,我的好朋友念姐不会在温情的晚餐之后在寒冷的北风中告诉我他多么不喜欢我的那些爱情酸文。其实我一直都知道,他更喜欢涉及专业领域时候的我。我想我们都有很多个『自己』,你的意念中那些『自己』们打架吵闹就够了,我们所展现在这个世界面前的,却只能是一个连续的『自己』。

事业如是,爱情亦然。

爱情应该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这样的爱情不仅包含拥有爱情,或者仅仅是坚持『爱情的观念』,若非如此,爱情主义者们都该悬梁自尽,不要给这个已经灾难深重伤痕累累的世界增加更多的怨念。爱情不应该成为绑架你平静生活的理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该成为通往更好生活的借口。

出柜(2)

自从跟同学Shirley出柜之后,我很快荣升为她的闺蜜,她经常有事没事找我在gtalk上说话,或者约着一起吃死贵死贵却死难吃的饭。甚至,在她参加完高端红酒品酒会之后会特意走二十分钟从公司走到学校东门来给我送酒,因为我是声名在外的『酒鬼』。

我们的相处平实而自然,是因为我之前提到过,她结婚前最后一任男友是gay,而据她说,那是让她最有幸福感的一次恋爱。一个恋爱经验非常多的直女的恋爱经历中,最有幸福感的一次居然会是跟一个同性恋?她罗列了以下三个原因:同性恋一般都很细腻,和gay男友在一起的相处会有更多的『懂得』,很多话不必说出口对方便心领神会,因此默契最多;gay能提供的对于女生的好是唯一指向的,那个gay男友眼中只有她,没有其他女生,这让她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最后,这个同性恋男友是她历任男友中最帅,气质最好,教养也最好的一个。当然结果只能是非常遗憾,因为他是一个同性恋,不喜欢女生。

她结婚后,他们就断了往来,因为她后来的老公会吃醋,尽管她说那个男生是gay,她老公也还是不接受。于是那个世界里面只有她一个女生的同性恋,很黯然的自动消失,再也没有出现过,甚至MSN也从来没有亮过。她知道,她被block掉了。一次她在英国出差,猛然间想起这个人,于是深夜里面很煽情的写了一封长信。自那之后,他的MSN头像居然又亮了起来。他现在还跟6年前的BF在一起,他也据说得到了某牛校的教职生活美满事业顺遂,他约她吃饭约了好几次,但是没有一次真的现身。她最终才发现,他只是随口说说罢了,并没有真的想要聚聚去catching up的意思。

在她人生最低潮的时候,可以拿来聊以自慰的,居然是跟一个同性恋的友情。尽管,那样的友情已经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但是想起来却还是美好的。

当我们沿着成府路走到中关村北大街,再往北一直走一直走,甚至走到北体。最后的话题当然还是我。

Shirley:我觉得你跟其他的同性恋不一样。

Me:我觉得我跟任何其他人都不太一样。我是个怪胎。

Shirley:我希望你幸福。

Me:我也希望我幸福。

Shirley:……

Me:你到底想说什么?

Shirley:你应该还能喜欢女生吧?

Me:应该不能吧、

Shirley:我觉得应该可以,直觉。你知道我希望你幸福。你肯定不喜欢我跟你说这些。

Me:……额,没事,你可以说。但是我好不容易才从柜子里面爬出来,你是想让我再爬回去吗?

Shirley:你不乱来,你没找到合适的人之前不随便将就。最重要的是,我以前认识的gay都有伴儿,而且都在一起好多年了。我觉得你之所以这么坚持还没有男人的根本原因就是,你还能喜欢女生,而这也是未来有可能幸福的唯一方法。……你知道,我希望你幸福。

当谈话的对象是我,而且最终的目的是指向可以让我幸福的时候,她中间说的一切都似乎不重要,并且都没有质疑的余地了。

所以其实不敢多么开明的人,如Shirley,她其实也还是希望我能够进入比较平坦的人生,她也在竭尽所能的论证我还可以『变直』的可能性。尽管在人格上,我们是彼此平等的。

出柜(1)

同学Shirley最近在闹离婚。这个同学是博士时期的同学。按说到了博士阶段很难有什么好朋友了。因为我帮她的好朋友做了一个项目,在工作的过程中一来二去的就混熟了。人非相处不能真了解。出于人情,我坚持不收钱,最后倒是收获了两个好朋友,绝对物有所值。

然而闹离婚却非一哭二闹三上吊的事情,包括会影响她的情绪,以及她做事情的尺度。这一天,她带着女儿跑出来了,借住在朋友家。30岁出头的年纪,从来都是优秀到极致的学业、事业,然而感情路却非努力和优秀就能把持的了的。我们谈到她的婚姻,一路跌跌撞撞,失去信任,杀死爱情。生活的每一片真相都在阐释着人在进入婚姻阶段之后的残酷无情与无奈。我无意接了一句:“你这样,让没结婚的人怎么会对婚姻有向往?”然后Gtalk她冒出来几个字让我心中俨然几百头草泥马呼啸而过,“难道你还要形婚吗?”我真是恨自己跟她扯婚姻的话题,看着电脑屏幕顿时石化。

我纠结了五分钟,对于得失利弊都举重若轻的分析完毕之后,我说,“非要说这么明白嘛?”我一直以为聪明人之间最好的交流方式就是保持“点到为止”的暧昧状态,不点破那层纸,然而彼此的默契都已了然于胸。一直以来,我都保持着这样的态度,亲密的朋友不会来问我女朋友的事情,问我女朋友问题的人已经渐渐的被我疏远。然而在看完介子的出柜系列之后,我真心愿意跟几个价值观相同的朋友来分享这样的秘密,对于我来说,这算是“赦免自己的罪”。

在可以以比较透明的方式对话之后,她说她结婚前最后一个男友就是gay,于是在后面的人生里面她几乎都有了非常发达并且精准的gaydar。在她男友跟她出柜之后,她还有一段时间蹭住在男友和男友的男友家里,而现在她的婚姻都要面临危机了,而他们还在一起,满怀幸福。

她说,一般长得帅、脾气好、有才华并且没有女朋友的人都是gay。在那之前,我们的话题是互联网、学业、出国等;在那之后,我们的话题是男人,男人,男人。她男人,她遇到过的男人们,她公司的男人们哪个是gay,以及我的EX以及JQ。

不过,她身边真的是有几个非常不错的靠谱的重情重义的同性恋。她也想要给我介绍靠谱的人。只是,那些人多过于靠谱,在好多年前已经找到了定终生的人,而且以现在仍旧幸福的在一起。

28岁说(4)

『家』

在家睡到自然醒,醒来却丝毫不觉得孤独,阳光洒满我的写字台,我揉揉眼睛,恍如梦境般的反应过来,我在『家』。

这个『家』,我生活到18岁;在后来的人生里,这张属于我的床和写字台我却经常缺席,每年加起来都不到一个月。再后来,这里成了『父母家』,北京的那个租住的温馨凌乱的小屋不是家,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家。

我再怎么看不上的人,都有一个『家』,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眉来眼去,嬉笑怒骂,人来人往,那是家。我没有家。

起床看到熟悉的客厅,安静慵懒的沙发,没人。我打开手机,欠费,与世界失去联系。这一刻才觉得不需要再追赶,遥远的那些勤奋啊上进啊,不管有多大程度是做给别人看的,此刻都可以不在乎,因为,这里是『家』,即使懒惰也没有人会怪你;即使不优秀也没有人会嫌弃你。于是越发觉得自己的所谓『勤奋上进』也不过是自己给自己的牢笼,一种无法驾驭自己生活的恐慌感,是出于畏惧才强装出的坚强。

坐在马桶开始缓慢的放松,眼前是母亲贴的便签,第一行是我的乳名,落款是『妈』。我想她一定在一年的365天之中都在念想着可以写这样的落款,可是她唯一的儿子却常年不在身边,硬生生的剥夺了她在便签上写这样落款的权利。便签上写着中午吃饭的时间地点,我一番磨蹭之后前往。手机欠费,没有网络的日子,真心好。

 

味道

刚走到奶奶家门口,有车堵住我的去路,车上下来的那个人我很熟悉,是这辈子第一次教会我『小鹿乱撞』的感受的人,以至于我在今后的人生里面,总是在找这样的一种模糊的感受来附和某个盛夏午后我们手牵手的感受,他的脸型,他的体毛,以及空气中弥漫着的他的味道。

他朝我一笑,问完我何时回来的之后,第二句紧接着:『找到对象了吗?』如果要是在北京有人这么问我,我肯定心里嘀咕『关你P事』然后扬长而去。可是面对这个人,我只能是把习惯的思维方式硬生生的塞回去,所有的场景都在提醒着我不能以惯性思维来思考,于是在想他期待的回答该是什么。但是我想了半天还是没有想出来,于是各种打哈哈应付。这个国庆,小学一个班的同学有3个要结婚,大家都卯足了劲儿要娶媳妇儿。他又问我会不会在那几个婚礼出现,我回答份子钱都会上,但人就不出现了。他一定无法理解我只能把时间丢给家人,然而我现在的身份却让他必须接受这样的想法:也许文化程度高的人有他这样做的理由吧,尽管有点怪。这也成为我的长辈们的几乎惯常的想法,于是我也就顺理成章的将其当成逍遥法外的借口。

半年前回家参加发小的婚礼见到他,他带着新婚的妻子,还如同十年前一样瘦;今日一见,肚子已经隆的老高。他说那是结婚的附带品。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跟我说的了,于是借故走了。也许是我的鼻子退化了,我再也没有闻到他身上那种特有的让我迷恋的味道。

 

温度

一个好汉三个帮。小时候无意之中写下的故事,可能之后所有的波澜壮阔的人生都无法超越。我有几个特别要好的朋友,分别是小天、小彬和小年。其中小天只大我20天左右,然而在满月后我们就见到,他那时候就表现出大哥的气势,直接从我手中夺去我心爱的玩具,这个典故被双方的母亲时常提起。小天去年结束了一段9年的感情,然后跟另外一个新认识的女生闪电结婚,成为我们中间最早结婚的人。小彬和小年两个也都一直贯穿着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最过瘾的时光就是四个人可以凑麻将,也可以凑双升,那些年,我们把多少时间扼杀在麻将和双升中啊。

晚上九点接到小彬的电话,我正在姑姑家。他说他来接我,然后一辆白色的宝马出现在我姑姑家门口。他家境优越,却一直活得非常不开心。我知道他一定是找我有事,也不敢多言。到他自己的住处,他端茶倒水点烟之后,坐在我对面,开始沉默。这是我们的相处模式,任凭口中吐出的烟在空气间升腾,再散去,就够了。

当我仍然沉浸在多年相处的默契之中的时候,跟他开始说话了。他一口气说了四十分钟,我只是听着,听他的这些不如意的人生。在我看来,一个28岁还不到就可以有自己的公寓还开着50万的宝马的人能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呢。可是他一边说一边叹气,把我也说得真的觉得他的痛苦是如此的痛苦啊,可是,可是我仍旧只能旁观者般听他吞吐抱怨与烟雾。那些缠绕在他身上的社会规则与人间尘埃,早就被我一刀一刀的从我身上简断了。可是,可是我要如何去宽慰这一颗如此真切的哀愁的心呢?

他说完,又接着抽烟,一支一支,夜已深。

接着我们打电话叫来了天和年。四个好朋友半年不见。天的妻子最近在预产期,但是听说我回来了二话没有就过来了。四个人坐在麻将桌上开始发呆。然后重复刚才的程序,抽烟,诉苦,聆听,然后重复沉默,烟雾升腾又散去。

接着天开始说话了,以他一直以来的大哥的态度和语气。但这次他的开场白却有点针对我,『我知道宋同学说的肯定有道理,可是关于在这里发生的事情他却不懂,所以你必须听听我的意见』。我已经天然的被他们当做『外来者』,已经不属于生我养我的地方,并且他们也不在意那些『成规』来要求我,他们允许我逍遥法外。但是显然,我的意见已经没什么权威性,对他们而言,我的意见更像是『专家意见』:听听即可,做决定的还要是自己啊。

问题谈完,四个人又恢复沉默,喝水抽烟上厕所。十一点,我说散了吧,没人理我;十二点,我说散了吧,没人理我;两点了,我说真的不行了困死了散了吧,这时候大哥大天发话了,两点半就散。他的娇妻一个人在那个偌大的房间等着他,他却仍旧不舍离去。那时候我才感受到那些细致入微却沉默无言的情感纹理的来路,这样的友情,夫复何求。

可是,可是我知道,除了喝水抽烟上厕所,我们什么都做不了。但是时针它如同以往任何时候一样,一秒一秒认真的走着。眼前的这几个人还是坐在麻将桌前,不打麻将。

这个月底,天就要当爸爸了,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心情,下次再见,我们就彻底不同了。不仅仅是有人开始进入了新的人生阶段,新生的生命也许带给我们的沉重感远比我们能包的红包重很多。下次见面,我们就要变成叔叔伯伯了。

下楼我无意中说了一声『好饿』。十月的天气已经有点冷,小天说他刚买了『美味肉绒面』,那是一种标着产于上海但却只在家乡能买到的方便面,我婉拒,他们几个生拉硬扯着将我拖到楼上。一进门,小天就脱去他的上身衣服给我们在厨房忙活,我的思绪马上回到初中时候我经常在天家过夜,我们经常半夜洗完澡一起赤裸着上身做方便面吃,青春期的时代我们藏着生命力最深刻的秘密。半夜三点,四个人坐在书房的地上吃着『美味肉绒面』,彼此无言,方便面的香味充满着冒着热气的书房,吃完就悄悄的穿过客厅出门滚蛋,在客厅的那一边,天的娇妻也许在骂着我们吵醒了她,而我们的唐突之下却隐藏着年少时期最无法磨灭的习惯。而在我们下楼的时候,却仅仅是轻轻的摆摆手。

午夜的空气清澈而冰凉,远处的中秋明月将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口中呼出的热腾腾的气还带着方便面的味道,我想,也许这样的夜晚将绝版了吧。